孔子的“乐”教是如何教化民众的?一起从四个方面感悟音乐的力量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0日 | 来源:九派新闻

⭐作者:北信瑞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997 评论:8人

【新奥六开彩结果查询合肥】

【澳彩结果历史记录500期】

【新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精准版】 【2024年新澳门今晚免费纸料】 【澳门三肖三码期期准免费资料澳门】 【看三角坟地生肖】 【澳门一肖一码期期准中选料lK】 【管家婆一肖一码100正确】 【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精准版853】 【新澳门2024年资料大全管家婆】
【一码一肖中特今】 【免费全年资料大全正版】 【2024港彩结果历史查询】 【香港正版免费资料大全一】 【澳门王中王100】 【澳最新开门奖历史记录】 【澳门今晚必中一肖一码准确9995】 【黄大仙今晚必开一肖】

第三讲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古代中国的乐教

今天这一讲的题目是“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对于没有机会接触古代经典的同学来讲,此话比较费解。首先来解题。古人在解释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的时候,有个习惯,即用一个同音字来注解,其中最经典的证明,就是汉代学者刘熙的书《释名》。书里的名物语词都是用声训来解释,即用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比如说“春者,蠢也”,什么是春天?万物苏醒了,蠢蠢欲动了,那就叫“春”;再比如“土者,吐也”,什么是土呢?能够吐出稻子、麦子、蔬菜等的,就叫“土”,吐生万物。同样,“德者,得也”,什么是道德?能够得到人生与社会真谛的人,就是有德之人,亦即得道之人,因为把真理弄明白,追求到了。《礼记》有一篇叫《乐记》,其中讲到“礼乐皆得”,“礼”和“乐”的真谛都得到了,那么就是一个有德之人,“谓之有德”。礼乐和人生须臾不可离。

前几年,我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讲演集,起名《礼乐人生》,意思是人的一生都应该用“礼乐”来规范、指导。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中国文化是礼文化,这“礼”就包含着“乐”。若是讲得周备一点,就叫“礼乐”;讲得简略一点,就叫“礼”。为什么“礼”包含“乐”?《礼记》有一篇《乐记》,读完你就清楚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即对于礼乐文化的认识,往往是不到位的。比如说,有人认为举行“礼”的时候要伴奏,伴奏的就是“乐”,所以才叫礼乐文化;也有人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约束之后会感到紧张,而人不能总是很紧张,所以要用“乐”来舒缓、放松一下。我由此意识到,一个身处礼乐之邦的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的认识亟待提升。这个基本的问题弄不清楚,去说捍卫、弘扬传统文化,实际是句空话。所以,要弄清楚自己的文化,这是个首要的问题。

今天主要讲古代的乐教。全世界不管哪个民族,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都会认识音乐。大到非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小到西藏、新疆、云南,或是中原地区,但凡每个民族到了一定阶段,都会跟音乐结缘。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把音乐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礼记》有一篇解释六经的《经解》,提到孔子有六经之教,包括《诗》教、《书》教、《礼》教、《乐》教等,其中,以《礼》为教称《礼》教,以《乐》为教称《乐》教。中国人不仅把“乐”作为娱乐的方式,而且更重视它对于教化民众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讲,儒家把乐教放在比礼教还要高的位置。下面展开来介绍。

一、中国上古的音乐成就

一般地,但凡提到音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交响乐队、铜管乐器,而一旦提到中国的乐器,就会感觉很土、很落后,这是不对的。中国是一个音乐发端非常早的国度。根据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上溯至黄帝。相传黄帝之时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其中之一就是发明了十二律。史书记载,黄帝曾任命一位叫伶伦的乐官创作十二律。十二律是音乐中可谓最重要的基本元素。另外,音乐中还有由1(哆)、2(来)、3(咪)、4(发)、5(嗦)、6(拉)、7(西)组成的七声音阶,它们之间是有音高差别的,而且这些音高不是平均的,1(哆)、2(来)、3(咪)三个是一样的,到了4(发)的时候,比较小,是个半音,到7(西)的时候,又是半个,七个音是不等的,像钢琴上有黑键、白键,就因为它们的音高不均等。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奏当中,比方说编钟,需要把这个七声音阶平均起来,然后就可以旋宫转调,比如1(哆)这个键可以按在任何一个地方,它的基础就是把七声音阶分割成十二律。当时伶伦是用竹管做的吹奏乐器,其中模仿了凤(雄的)和凰(雌的),根据凤和凰的叫声,把它分成“六律”、“六吕”,即六个阳律、六个阴律,合起来就是十二律。根据这个说法,早在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十二律。

《尚书·舜典》有这样一段对话:“帝曰:‘夔[kuí],命汝典乐,教胄[zhòu]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当时舜帝任命了一批官员,其中有一位叫夔的官员,他的职责是“典乐”,就是专门掌管音乐教化。夔掌管音乐,主要是教育“胄子”,就是教育贵族的子弟,古书中贵族叫贵胄。“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通过学习音乐,正直而温和,宽厚而懂得敬畏,刚毅而不暴虐,行事简而无傲。同时,“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因为当时的诗可以唱,而音乐离不开诗,诗可以抒发人的心志,歌是把人想说的话拉长。“八音克谐”的“八音”,即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种材料制作的乐器,比如,用土做的就有陶埙,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乐器;金,实际上是指铜,铜被用来做编钟;石头被用来做编磬等等。“克”是能够的意思,有的人起名“克文”、“克武”,就是希望他们能文能武。“八音克谐”就是“八音”在一起奏响的时候能够和谐。

中国人懂得和谐的道理是从音乐开始的。“笙”的管子有高低、粗细、长短,这很正常,假如只有一根管子怎么吹?整个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不同特长的人、不同思想的人,大家在一起,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就好比“笙”的管子,高低、粗细、长短不同,但是围绕着一个主旋律奏出来的曲子是和谐的。这就是中国人的思想,不要求统一,但是都能围绕一个主旋律,力求和谐,而不是放任,既能保留个性,又能找到结合点,找到共性。夔说:“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啊!我很高兴,我重重地或者轻轻地敲击编磬,一奏起乐,凤凰来仪,鸟兽率舞,社会一片和谐景象。这些记载,长期以来被人们所怀疑。然而,疑者自疑,信者自信,考古学提供了大量可以证明的材料,事实比文献记载的还要惊人得多。

前些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首都博物馆举办了文物展,把全国各省的文物精品几乎都借展到了北京,机会极其难得,所以,许多外地人专程坐火车赶到北京看展览。其中展出的一件精品,是在河南舞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贾湖出土的。贾湖的古文化比仰韶文化还要早,大约距今九千年到七千年,而仰韶文化距今约六千年。当地有位小学老师,爱好考古,经常在地里捡陶片,并搜集起来,后来向文保保护部门报告,文物保护部门据此进行了发掘,发现面积非常大,至今都未挖完。在众多的发掘中有一项最轰动的成果,就是发现了16支用鹤类的肢骨制作的笛子,就是将鹤的腿骨两端截掉,中间钻孔。刚出土的时候,这些笛子灌满了泥巴,它们或放置在死者右手边,或放置在死者两腿中间,具体位置不一。凭直觉,大家认为应该是笛子,可又不同于日常所见的笛子,它没有吹孔,没有贴膜的孔,只有七个挨得很近的孔。有人坚信这是笛子,就把它拿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请一些音乐史专家和民乐演奏家来鉴定。专家们一看,断定这是笛子,说这种乐器在中国新疆一带、中亚细亚一带民族中还有使用,只不过它不是横吹的,是直着吹的,吹的时候需要形成一个角度,把气吹到内壁上,从而使笛子内部产生一种震荡。乐器是因震荡发声的。震荡有几种形式,一种叫管震荡,就像笛子;一种叫弦震荡,就像琴瑟;还有一种叫板震荡,就像钟、磬、鼓。后来,这些笛子经过反复试吹,并经过仪器测音,发现完全可以吹,而且吹出的曲子非常准,就确认了是乐器。据说这样的笛子前两年又有发现,合计已有近二十支了。这些笛子做得如此精致,说明那时的手工制作水平之高了。

以前由于缺乏考古依据,所以写中国科技史非常小心,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讲到仰韶文化,说那时“可能”已经会数一、二、三、四、五,对于是否会数六,则不敢想,因为人只有五个手指。这些笛子不但已经有七个孔了,而且孔与孔之间距离不等,说明已经懂得数理关系了,知道距离和音高是有联系的,且对每个孔都做有记号,经验相当丰富。可以试着想象分析,是否先在上面钻个小孔,吹一吹,如果不对再调整?那些小孔只比针眼大一点,是用什么东西钻的?很难想象,九千年前就已做得如此精致,而一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做的还都是粗针大线的东西。

通过测音,发现其中有支最好的笛子,每个音孔之间音程的误差都小于五个音分。其中有两个孔,据说测出误差几乎是零。这么小的误差,估计今人也少有能做出来的。一个交响乐团演出,第一小提琴手站出来,其他乐手都要跟他对音,一般乐手的误差约在十个音分以上,好一点的钢琴调音师大概能达到五六个音分。而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仪器。这就是九千年前的人!不要按现在的标准想象他们的生活有多凄惨,没吃的、穿的,实际上,那时人们不仅有精神生活,有文化生活,而且生活质量很高,很讲究。比如说其中有一支笛子,出土的时候已经断了,因为断的地方,钻有好几个小孔,然后用线连起来,可以想象这支笛子的主人生前特别喜欢这支笛子,笛子都磨得发亮了,去世以后,家人想着这是他的心爱之物,尽管已经断了,还是把它给弄好,放在他身边。这些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是国宝级的文物。

“埙”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在甘肃、山西、四川、陕西等很多地方都有出土。甘肃玉门有一个地方叫火烧沟,出土的“埙”外形像一条鱼,身上几处都有吹孔,特别漂亮。在甘肃、青海地区有一种古文化叫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陶埙非常精致,即使拿到全世界去比亦不逊色。我曾经在法国卢浮宫,特地看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彩陶,看后非常放心,比这个好的不敢说没有,但是不多。这个彩陶埙做得像一个扁球,非常漂亮。它具有马家窑文化典型的特征“四大圆”:中间一个圆心,四个吹孔,吹孔的周围分布着“四大圆”,旁边还有水纹的旋涡,作为一个陶埙,其价值非常珍贵。

四川成都有一个金沙遗址,那里原是一个汽车站,在施工时发现了一个面积极大的、从商代直到春秋战国的遗址,出土的物品极其丰富,现在建了一个博物馆。那里出土了两块原始状态的石磬。石磬是如此制作的:加工成一个石板,然后做一个孔把它吊起来,这样大小、厚薄、长短不一的若干块,敲起来就有七声音阶了。遗址中有一个商代大墓都被盗空了,只剩些不要的,就是这些磬。此外,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墓里面出土了一枚用青石雕的磬,形状非常规整,中间用浮雕形式雕出一只老虎的线条,故叫作虎纹大磬,是国宝级的文物。石磬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

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曾,是古代的一个小国,曾国的侯叫曾侯,这个曾侯,名字叫乙,所以叫曾侯乙。虽然人们在书上找不到这个叫曾的国家,名不见经传,但是出土的这套编钟,却让所有的人大跌眼镜。试想,这么小的诸侯国做出的编钟都这么厉害,那楚王的钟会是什么样?周天子的钟又该是什么样的?实在不敢想象。这套编钟是现存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它有三层钟架,中间是桐木结构,共64个编钟。在它旁边还出土了36个编钟,加起来共有100个。这些青铜编钟的重量,经测算达4400公斤,每一个钟都堪称一绝。北京大钟寺有个古钟博物馆,所展示的西洋人的钟是圆的,敲任何一个部分,发出的声音都是一样的。而这些编钟不是圆的,是合瓦型的,像两片瓦片合起来,如果把它举起来,可看到断面是合瓦型的,正面是桥型的;并且敲钟的中间和两边会有两个不同的音。这不是巧合,这些青铜的钟上都有铭文,写明这个是钟,或是宫、商、角[jué]、徵[zhǐ]、羽,敲哪个部位是什么音,它可以旋宫转调。按照武汉音乐学院测音的结果,编钟中心部分的音域宽到五个八度,而钢琴是七个八度,但是钢琴比它晚了上千年,比照钢琴,它只少了一个最低音和一个最高音,中间五个八度都是一样的。曾侯乙编钟曾被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奏,那次我非常有幸听到了。编钟下面大的钟是用杠杆撞击的,上面小的钟就用木榔头敲,当时的演奏,听得让人荡气回肠,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乐器就已发达到这种程度,可见中国人的音乐成就非常之高。

古代群众性的歌唱活动也是非常普及,曾出现很多歌手。《列子·汤问》提到,一位叫薛谭的人,到秦青门下学习唱歌,学了一段以后自我很满足,觉得水平跟老师差不多了,所以就跟老师讲,不想再学下去,想离开了。老师听了非常伤感,但又不好挽留,就在郊外为他饯行。书上记载,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云都被止住了。见此情景,薛谭非常惭愧,向老师认错,说自己的水平差得太远,真不该这么浅薄,就留下来继续跟老师学习。

《列子·汤问》还提到一位民间女歌手叫作韩娥,她游历到齐国,最后断粮了,就在临淄城下唱歌求食,她的美妙婉转的歌声把很多民众吸引来了,人们纷纷赠以食粮,然后她就继续上路。她离开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已经过去三天了,家里梁上还回荡着她的歌声,这就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

汉代有一本书叫《新序》,其中“宋玉对楚王问”一节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陵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宋玉是与屈原同时代齐名的一位学者。有一位来客在楚国的都城——郢中唱歌,一开始他唱的曲子叫《下里巴人》,他在城上唱,下面数千人就跟着唱;后来又唱《阳陵采薇》,这个歌比较难唱,所以只剩十分之一的人能附和唱;最后唱《阳春白雪》,音调非常高,结果,只有数十人能附和唱出来。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群众性歌咏活动是很热烈的。

二、儒家的音乐理论

刚才讲了中国古代乐器及其演奏的技巧,以及史籍所载歌唱活动。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在器乐、声乐都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以后,儒家开始研究音乐理论。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它怎么起源的?功用是什么?音乐和民风以及国家的兴衰关系如何?以此为基础,儒家提出了乐教理论,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全世界都懂音乐,但是没有像中国的音乐理论这样有个性。

关于音乐的作用,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远古时候气候比较潮湿,人的关节容易出问题,血脉不通,所以要运动,舒展筋骨。《吕氏春秋》有许多篇章谈到音乐,其中一篇提到,古代有个部落葛天氏,是这样唱歌跳舞,“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甲骨文中的“舞”字,像人双手拿着牛尾巴,作为跳舞的道具,这里是“三人操牛尾”。“投足”就是拿脚去踏节拍。贵州有一首歌叫《阿佤人民唱新歌》,两排男女穿着佤族的衣服,也是投足而歌,就像葛天氏唱歌跳舞那样。“八阙”有人认为是八段,很复杂。《史记·乐书》讲:“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者也。”认为音乐的作用,既可以让人的血脉流通,又可以调理人的精神和心性。

礼乐的本质不在于形式。《礼记·乐记》讲:“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

人们想到音乐,会很快联想到“黄钟、大吕、弦歌、干扬”,这里“干”指盾牌,是防御性兵器,如日常人们常说的“大动干戈”,“戈”是进攻性兵器。那时的舞蹈,经常要表现一些战争场面,所以手上要举盾牌持戈。然而,《乐记》又讲,这些只是音乐的一个外在形式而已,是“乐之末节”,它不是一棵大树的树干部分,而是末梢,并不重要,音乐的本质也不在此,所以,只是让一帮小孩跳跳,“童者舞之”。行礼时铺上席子,就像今天日本、韩国的习俗,跪坐在席子上,因为那时没有椅子,但是席地而坐,地上又脏又潮的,所以要铺席,后来引申为入席、即席讲话、主席等用法。“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像吃饭铺席、陈列酒器和俎、排列笾豆,以及安排谁先谁后,这些也都是礼的末节,只需要让工作人员“有司”去管。“礼”的最重要的灵魂——“乐”,它的灵魂不在这,那在哪里?

儒家音乐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声音乐三分”,就是分为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依次为声、音、乐。

音乐的起源是与人的心理活动、人的情感分不开的。《礼记·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为心生,它是从心里发出的,平常人们说“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这种说法最早就来自《乐记》。“情动于中”,看一件事物,把人的心打动了,情感在心里动起来,于是就要“形于声”,高兴的时候就容易发声。

《诗经》曾有《毛诗》、《齐诗》、《鲁诗》等几种版本,现存为毛氏所传,所以又称《毛诗》。《毛诗》有一段序。诗在古代是能唱的,所以这篇谈论古代诗歌乐舞的《毛诗序》非常有名,它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个人的心被打动,情萌动而形于言。可是,仅仅“形于言”,尚不能把内心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就“嗟叹之”;如果还不足,就“永歌之”,“永”就是长,唱歌就是要把声音拉长;如果“永歌之”仍不足,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要投足而歌。这是人的情感的系列升华,慢慢高涨,形成了各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这里说到了音乐的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声”,用“声”表达出来。“声”是音乐的最低层次,就是没有文化的人,也要动于中、发于声的,要吼一嗓子,喊出来,这种“声”,动物都能感知,非常单调,没有层次,它所表达的内容也非常直白。以后,人们觉得自己的感情是那么丰富,一会儿喜,一会儿怒,一会儿哀,一会儿乐,只是“声”的层次并不满足。于是就开始观察大自然,发现了管震荡、弦震荡、板震荡。这在《管子》一书有记载。先是研究通过拨丝发声,这根丝有81寸,发现在长短不同的地方,可以拨出宫、商、角、徵、羽不同的音。用一组大小、厚薄不同的石板,不停地调整,可以调出七声音阶,可以升降、高低错落。七声音阶的运用,不仅给了作曲家任意创作的空间,让所有歌没有重复。而且,通过七声音阶创作歌曲,赋予不同的调门和旋律,可以表达丰富而复杂的心声和情感。这样,它就有了审美价值,有了美感,用心把它奏出来,还能打动别人的心。所以第二个层次,“声成文,谓之音”,就产生了“音”,“声”成了“文”。“文”是文采,是一种规律,是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

“音”,即今天所说的音乐。音乐的种类很多。不同的音乐,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有的让人悲伤,忍不住想流泪,长期听了,会振作不起来;也有的非常狂热,像迪斯科、摇滚乐,加上旋转的霓虹灯,人会跟着躁动;也有的音乐非常庄严;还有像江南的民歌,比如苏州的曲子,很是柔和,这又是一种风格。不同的音乐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好的音乐能够催人向上,能够让人的心智、理想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也有的音乐就让人软绵绵的,比如,抗日战争时,前线将士们在浴血奋战,可是在大上海,不少人还在灯红酒绿,唱那些亡国之音。音乐对人的影响很大,一个人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他的气质也会随之改变,那些经常听古典音乐的人,就会有书卷气,与那些经常听摇滚乐的,肯定是不一样的。

由于不同的音可以带来不同的感受,有人就开始思考,音乐怎么那么容易就把人给调动起来呢?它悲伤,也使你很悲伤;它狂躁,会使你比它更狂躁;而有的则让人很沉稳。有人就研究,对于“音”不能放任,否则人心会杂乱、不整齐。儒家当时就这样考虑、研究,认为除了“音”,还应该再分出一个层次来,那就是“乐”。

什么是“乐”?那种能够体现道德教化的“音”,才有资格被叫作“乐”。《礼记·乐记》讲“德音之谓乐”,或者说“德音雅乐”。这种乐曲在思想上是健康的、纯正的,在风格上是舒缓的、典雅的。这种乐曲对于个人的身心和谐、对于社会的安定会产生积极作用。这样的乐曲才是需要追求的。

虽然“音”和“乐”很相近,都是七声音阶,根据一定的旋律、一定的调门、一定的规律创作出来的,但是它们并不相同。这正是《礼记·乐记》中孔子的高徒子夏说的“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所体现的意思。

《礼记·乐记》还讲:“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人不能没有快乐,人一快乐就想跳舞或者唱歌这些娱乐活动。“君子乐得其道”,君子最感兴趣的,是要在这种文娱活动中把握住它的道;“小人乐得其欲”,小人只是追求一种感官的发泄,没有道德,没有思想。虽然感官的刺激和欲望有其合理性,但如果能用道来制约,就是乐而不乱。如果“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如果只想着感官刺激,而忘记了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受到理性的指导,就会迷惑、迷失方向,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如果爱唱什么就唱什么,不知道用道去制约,社会风气就会受影响,古人都知道这个理念,所以,要懂得“以道制欲”,倡导健康、高雅的歌曲,那么,社会风气才会端正。

“德者,性之端也”,人心显露在外的,是德。人心的仁、义、理、智四端都是德的体现。“乐”是“德之华”。这里“华”和“花”相通,陕西有座华山,它有五座山峰,像一朵莲花,故名。“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礼记·乐记》)这是一种健康的、表达道德的音乐。金、石、丝、竹,是表达这种情感的器具。

下面这段话,是这一讲题目的出处,“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礼记·乐记》)“音”,它是人的心声。“乐者,通伦理者也”,从“音”分出来的“乐”,是通伦理的,人有伦理,而动物没有伦理。“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禽兽只懂得“声”,只听到各种声音。“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只懂“音”而达不到“乐”的层次,是众庶,因为众庶没有机会接受这种教育,没法选择,所以只能在“音”的层次上,而不知还有更高层次的“乐”。“唯君子为能知乐”,君子是有学问、有品位的精英分子,他们懂乐。“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如果连“声”都不懂,那讨论什么“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如果连“音”都不懂,那怎么讨论“乐”呢?“知乐,则几于礼矣。”懂得“乐”,就一定懂得“礼”。“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所以,看一个人的层次,只要聊上几句话就能看得很清楚,就可知道热衷什么,喜欢什么。古代有道的君子是按照礼乐来生活的。

三、音乐通乎政

古代君子特别注重音乐以及流行什么样的音乐。音乐与一个政权、一个政府的为政得失紧密相关,而且也与社会风气紧密相关。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就可以知道这个社会处在什么状态。如“文革”时流行造反有理的歌曲,把整个社会风气、整个人性都给扭曲了。那时,有人造反,看父母出身不好,就用皮带抽他们的脸,或用脚踩在他们身上,很多人现在回想起来都非常后悔。再说苏州人的说话,吴侬软语,跟唱歌一样,音乐性非常强,他们的评弹都是软绵绵的,如果是女同志讲,就格外好听,所以这个地方出才子佳人。这里的民风也特别温文尔雅,看《红楼梦》就可知道。江苏两个大府,一个江宁府,一个苏州府,“温柔富贵乡,风流繁华地”,就出了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才子佳人。再去西安看看,西安人的秦腔激越高亢,人们在田里吼着嗓子唱,所以那里的民风比较刚烈。民风的形成和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音乐。因为音乐每人都会唱,一个人经常唱什么,这个人的情绪就是什么。音乐与领导的提倡也很有关系,陈云同志喜欢听评弹,评弹就热了;李瑞环同志在任时喜欢听京剧,那时京剧就很热。再者,音乐跟政治也有关系,《吕氏春秋》就提到“音乐通乎政”。

《吕氏春秋·音初》说:“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如果张嘴唱出的是秦腔,就可知道是西北的民风;如果是吴侬软语,就可以知道是苏州一带的。通过这些风气,可以知道人们的志向,他们崇尚什么,根据志向又可以知道德。所以一个社会的盛衰,一个人是贤还是不肖,是君子还是小人,只要听听音乐就能发现,那是隐藏不了的,而且可以了解得非常深。

据《礼记·王制》记载,上古君王要定期到四方巡狩,十二年一周天,因为天上的岁星十二年走一天。天子是天的儿子,所以,他分别要用三年的时间,到东西南北四方视察,十二年巡狩完。巡狩时,必须要到民间了解民风、民情。

巡狩所到之处,地方官员要述职。“述职”这词在《礼记·王制》最早出现。述职时要说的内容很多,其中就要展示当地流行的民歌。天子点名要听,要把老百姓叫来,唱最近流行的歌。如果听到的全是哀怨声,或是讽刺的,或是声色犬马的,会责备当地的官员。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当官的一天到晚声色犬马,下面的老百姓也就唱声色犬马的歌,那样民风就会变坏,那还怎么治理?如果听到的民歌不仅典雅,而且内容也非常好,随行的采风官就会记下来,带回去推广。

当时的民歌叫“风”。《诗经》有风、雅、颂三类,“风”是十五个国的民歌,是乐官下去采集的特别好的民歌。采来后的民歌在宫廷等正式场合演奏,并在全国推广,这样,风气就比较纯正。比如《诗经》第一篇叫《关雎》,它恰到好处地表达了爱情,讲的是一个男孩子听到河里的鸟在叫,想到心上的女孩子,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哪一天能够敲着锣打着鼓把她娶回家呢?这样就把男孩子那种渴望美好爱情的心情表达得恰如其分。现实中有些流行歌曲很不健康,有些事情能唱不能做,有些能做不能唱,但如果太过了,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很早知道成人间的事,那是很不妥当的,时间久了是会深受其害的。

历史上,每逢盛世,必定有个时代颂歌,有史诗般的歌曲流传下来。黄帝时流传下来的乐叫《咸池》,颛顼的歌叫《承云》,帝喾的歌叫《唐歌》,尧的乐叫《大章》,且发明了很多种乐器,舜发明了二十三弦琴。所以说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乐曲。像毛泽东时代的代表性乐曲《东方红》,一听到《东方红》就会让人联想起那个时代。

古人认为,有一种标志性的乐章,叫圣乐。此外,除了尧、舜这些传说中的圣贤,还有一些虽没达到那样的水准,但有功于天下百姓的,也会留下一些著名的乐章。如大禹治水,留下一个歌《夏迭》;汤商伐桀,有歌舞叫《大护》、《晨露》;武王克商以后,周公作曲子叫《大武》,王静安先生(王国维)曾有论文专门考证《大武》这个乐章。据说殷遗民叛乱时,曾经用大象冲锋陷阵,并作了歌《三象》。

《吕氏春秋·适音》也讲:“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是把音乐与政治、与为政的得失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中国。

这里,得提一提亡国之音,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吕氏春秋》多次提到,一个政权快结束的时候,在音乐上会有所体现。“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音。”(《吕氏春秋·侈乐》)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殷纣是殷的最后一个王,因为要追求享乐,追求感官的刺激,所以,他们在音乐上做“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就是以大为美,乐都是侈乐。“以众为观”,数量多,排场大。钟若做得很大,那种声音就很难带来美感和享受,所以“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声音如雷霆,让人听了特别难受,“骇心气,动耳目”,超出人们心理的正常承受能力,那就不是享受,是受罪了,“以此为乐则不乐”。

音乐还能够反映民情。《礼记·乐记》中讲:“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一个社会若治理得好,那一定和谐,那流行的音乐都会非常悦耳,非常美妙,非常享受。“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以”当“而”讲,世道一乱,人心怨起、怒起,其施政一定是乱的。“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国家亡了,人唱出来的歌也是哀伤的,因为百姓的生活非常不好。

儒家在分辨这些音乐的时候,有一个背景,就是流行音乐的产生。直到今天,雅乐和流行音乐的较量都没停止过。孔子所处的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次流行音乐高潮,但那时的社会风气非常坏,比如儿子杀父亲,弟弟杀哥哥,母亲与儿子通奸……风气之乱,表现在音乐上也是乱的,其中郑国的郑声,尤其糜烂。因为有些人爱听这种音乐,孔子对此非常生气。他非常讨厌这种格调低下、时髦的音乐,他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恶”是厌恶,“朱”是正色,紫色不是一个正色,但是它很艳,正色被紫色掩盖了,紫色把朱色的地位、影响都夺去了,甚至使人都不喜欢正色,反而喜欢不正的颜色了,所以孔子非常厌恶这个不正的紫色,也厌恶郑声把雅乐给搞乱了,另外还厌恶“利口”,一些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人把国家给颠覆了。儒家非常反对那时流行的很多不健康的音乐。

说到这里,还得再说说曾侯乙墓的发掘,它一方面震动了学术界,另一方面有人要以此做翻案文章,说以往讲春秋之时,礼崩乐坏,现在从发掘情况看,哪里坏了?礼没有崩,乐没有坏。这个说法有些肤浅。“礼崩乐坏”不是说那个时候没有音乐,没有乐器,问题在于音乐的格调,乐器奏的还是音,还是乐,但奏的是雅乐,还是郑声呢?

孔子对郑国的音乐深恶痛绝。他有个学生叫颜渊,也就是颜回,他“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颜渊问孔子怎么治国。孔子就说,用夏朝的历法,夏朝的历法最符合农时,所以一直用到今天(今天的农历即是夏历);要乘殷朝的车子,殷朝的车子做得最为俭朴;穿周人的冕服,周人的冕服华而不靡,贵而不奢;如果要奏音乐,一定要奏《韶》乐,《韶》相传是舜那个时候的音乐,其可谓尽善尽美。《论语》说,孔子在齐国听《韶》,“三月不知肉味”。“放郑声”,“放”是扔掉。《孟子》有“求放心”,“放心”就是心跑掉了,心不在焉了,所以孟子说要将放肆之心找回来,把它安顿好。“放郑声”,就是要抛弃这种淫词滥调,而且要“远佞人”,佞人就是那种巧言令色之徒,是小人。“郑声淫,佞人殆”,郑声是淫乱的,佞人是最危险的。

四、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儒家认为,在纷繁的音乐现象面前,作为一个社会精英,有责任从各种音乐中挑选、分辨出德音雅乐来,然后,以之教化民众。由此,社会风俗就可以敦厚。这种教化,不是生硬地强迫人们去认同,而是通过音乐传播这种老百姓都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的。

音乐本身就是教育。我还在读研究生时,中央乐团(现在叫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李德伦痛感交响乐在大学里面没有听众,于是在北京的高校里,挨个地跑,亲自讲解,告诉大家交响乐队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每一个部分、每一种乐器的名称,比如巴松管,它演奏的特点是什么,它奏的最经典的曲子是什么,什么叫双簧管,什么叫单簧管,什么乐器是乐队里面的王子,什么乐器被称为乐队里面的国王,他讲完以后,再演奏西方的古典音乐。在西方国家,古典音乐教育是文化的根基教育,所有的孩子从小都学古典音乐,而中国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恰恰缺少了这种基础的教育。

记得那天李德伦指挥的交响乐奏完以后,全场鸦雀无声,过了半分钟,大家才开始鼓掌。当时坐我旁边的一位同学说太棒了,听完以后,觉得整个心灵都宁静了。我去后台跟李先生聊,说:“李先生,音乐真是非常好,对人的心灵的影响这么直接,作用这么快,一下子就把人的状态改变了。”结果李德伦引用了《孝经》里的两句话,“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前一句讲“乐”,后一句讲“礼”。儒家认为,教化百姓是很容易的,让他听好音乐,这个人的气质就变化了,这个乡村听好音乐,整个乡村风气就会改变。《诗经》有一句话,“诱民孔易”,“诱”是诱导、教育,“孔”是非常,诸葛亮叫孔明,就是非常明,这话是说诱导是非常容易的,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方式就是音乐。

音乐从根本上讲,是解决人心的问题,而礼是要解决人外在的行为规范。往往有的人在行为上做得很好,但那颗心并没有与行为一致。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楚简记载:“凡学者,求其心为难。”要改变人的心是最难的,人跟人相交要得到彼此的心也是最难的。又记载:“虽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贵。”一个人虽然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或者做好事,但如果动机不正确,没有把心放在一个很正的位置去做,也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做。每个人都有一颗心,这颗心是很活跃的,总是不停地动,郭店楚简讲“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人心总是不停地在观察,不停地在听,而且人心还经常躁动,那么如何解决它?如何让心变得和谐?最好的方式就是音乐。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有两句话是讲人心与音乐的。前句是:“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信”是真实的意思,声是从很真实的感情、从心里流出来的,音乐是最能打动人的,它拨动的心弦是最有用的。后句:“乐之动心也,浚深郁陶。”乐是直接打动人心的,而且能深深地打动人心,这是音乐的功用、特点。音乐能打动圣贤,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而且孔子还感慨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没想到听此种音乐,能达到如此境界。此外,普通百姓也一样会被打动。

有个典故非常有名,讲魏文侯知音而不知乐。魏文侯这人好附庸风雅。有一天,他和孔子的学生子夏在一起讨论。他问子夏,“吾端冕而听古乐”,我戴好帽子,穿正衣服来听古乐,“则唯恐卧”,唯恐听着就睡着了,而一睡着就很失态。然而“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就是听淫词滥调反而不知疲倦,通宵达旦也无困意。“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听古乐怎么会这样呢?“新乐之如此何也?”听新乐怎么又是那样一种情况呢?子夏就说了一段话,他说古乐“进旅退旅”,旅就是军队,比如,武王克商留下来的《大武》,这个《大武》讲武王怎样率领军队把商灭掉,所以手上拿着戈这些武器。“和正以广”,表达的是和正。“弦匏笙簧,会守拊鼓”,这些都是一些非常正的乐器。“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讲文王、武王的事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君子一看这个《大武》,就想到了历史,想到了文、武之道。“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古乐会唤起你修、齐、治、平的理念。“今夫新乐,进俯退俯”,现在的新乐不一样了,都是弯着腰进去,弯着腰出来。“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声音都不正,淫词滥调,而且不知终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就像一群猴子,活蹦乱跳,不知道主题是什么。“乐终不可以语,不以道古。”“语”是交谈,讨论,一个人说叫“言”,音乐结束了不可以语,不可以道,也无法谈论历史。“此新乐之发也。”新乐看上去非常肤浅。最后他就挖苦魏文侯,“今君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你不懂什么叫乐,所以听了会睡觉,因为你没达到这个层次,欣赏不了。其实,听交响乐很多人也达不到那个境界,听了想睡觉,说明你还不具备这方面的教养。千万不要“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音”和“乐”区别很大。

古人是怎么推广乐教的?古代一乡之民在一起喝酒,比如秋收以后。喝酒也是一种教育。孔子看过一场乡饮酒,它有一个堂,前面有个庭院。什么人上堂去坐呢?一定是乡里年龄最大的,而不是乡长,坐他两边的也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五十岁以下的人坐在下面,为堂上的老人服务,他们自己只能坐在下面喝。乡里的人看到老人那么受尊敬,就懂得以后也要给他们让座,给他们让路。孔子看了以后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从看这个乡饮酒,而知推行王道很容易,让大家尊老,老有所安。一乡之人一边喝酒,一边还要音乐助兴,音乐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乐工歌唱《诗经》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些讲的都是君臣之间的平和忠信之道。吹笙的人奏《南陔》、《白华》、《华黍》,是讲孝子奉养父母的。然后,堂上、堂下轮奏,堂上鼓瑟唱《鱼丽》之歌,堂下笙奏《由庚》之曲;堂上鼓瑟唱《南有嘉鱼》之歌,堂下笙奏《崇丘》之曲;堂上鼓瑟唱《南山有台》之歌,堂下笙奏《由仪》之曲。最后器乐与声乐合起,奏唱《周南》的《关雎》、《葛覃》、《卷耳》,《召南》的《鹊巢》、《采蘩》、《采》,这些说的都是人伦之道。一乡之人在揖让升降、笙瑟歌咏的愉快气氛中,觥筹交错,听的全是雅乐,润物细无声,受到德音雅乐的教化。

古代的那些郑卫之音,是不可以在庙堂演奏的。能在庙堂演奏的,一定是德音雅乐。“乐”在宗庙之中演奏,因为它的内容非常好,“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这不是强迫的,是发自内心的因“和”而生的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长幼之顺也是发自内心之和;“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社会怎么和谐?这几个“和”都是通过音乐来完成的。

自古以来,有道君主喜欢音乐不是为了发泄,不是为了表演,而是要化自己的“心”和“性”,陶冶心性。古人抚琴要沐浴焚香,心要静下来,入定。轻轻拨动琴弦,脑海里出现的是一片山林,曲径通幽,有松涛,有瀑布,人在这样幽静的环境里能感到安宁,灵魂宁静,涵泳于其中,这是一种真正的享受。所以,现在琴界有很多老先生不对外演出,因为弹琴不是商业性的,是要奏给自己听的。这样,就是让心性与琴声交流,由此来化自己的心。因此,要做一个和谐的人,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就要懂得利用“音”来化自己,否则心性就不会成长。

《礼记·乐记》讲:“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礼和乐总是不可分的。

时至今日,“音乐疗法”又被人们关注了。我在凤凰卫视看过一个节目,介绍台湾东海大学一位女老师开设的“音乐疗法”课。据介绍,这位女老师外形很漂亮,这门课限选100多人,大部分都是男同学在选。课堂上女老师并不多讲,就是让大家听雅乐。一开始,男同学总坐不住,或者趴着、仰着,或者托着、倚着,不能专心听。老师就让大家听,她略微讲讲乐曲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境,然后让大家再听,再体会。两堂课过后,这些男孩子全都安静了下来,坐得住了。一个学期下来,这些男同学神情变了,气质也变了。现在据说这门课火得不得了。这门课的用意很深,手法非常巧妙。“诱民孔易”,如果是多动症的话,吃再多的药片未必有效,训斥也未必解决问题,而这种“音乐疗法”却能很好地达到目的。

我有一位非常尊敬的老师,八十多岁。一二十年之前,那时大家收入很少,老先生家里也是除了书没什么别的。但让我非常意外的是,他家里有一套非常棒的音响,值一万块钱,那时候一万块钱可是个大数目。我就奇怪,老师是研究国学、研究老古董的,怎么会有这样一套很现代的设施。老先生说,看书的时候,放一些节奏很缓慢、很舒服的古典音乐作背景音乐,把声音调得很轻很低,若有若无,会感觉比没有任何声音更要来得安静,“此处无声胜有声”,在这样的背景音乐下看书,会特别舒服。

说到最后,我说说出自我的家乡无锡的音乐家,一位是音乐史界无人不知的音乐家杨荫浏,还有一位是拉二胡的阿炳。我在无锡上初中时,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普及行为,家家户户都要装一个喇叭盒子,播无锡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每天它的终了曲就是《二泉映月》,大街小巷都是《二泉映月》。它是一首什么曲子呢?阿炳做过道士,道士都讲阴阳,他这个曲子的阴阳二部很清楚,安排得非常好。低音部,表达一个盲人看不到光明,在黑暗中苦苦摸索,但不甘心沉沦,要追求光明,表达了他内心的那种彷徨、苦闷和抗争;而高音部,象征着对于光明的渴求和奋斗。中央乐团曾请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来指导,据说小泽征尔希望演奏一首民族曲子,有人就推荐了《二泉映月》,他要求先听一遍。小泽征尔特别喜欢这首曲子,听完后哭了。起初我不相信。前些年看凤凰卫视对小泽征尔的访谈,我看了两遍。他自己在访谈中讲:听完之后哭了。因为他听懂了,音乐大师一听就觉得这首曲子太棒了。有时候干活干得很累,我也会放一放《二泉映月》,然后闭上眼睛听,回想自己的人生路,常常会潸然泪下。但这中间更多的是激励,一个盲人都要追求光明,我们人生途中的困难还会比他大吗?曲子非常美,非常雅,能够给我们激励,提振我们的精神。

-->

【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免费】 【新澳天天开奖资料大全最新】
【2024年天天开好彩资料】 【新澳天天开奖资料大全最新54期】
【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53期】 【澳门天天开彩期期精准】
【2024全年资料免费大全】 【新澳天天开奖资料大全】
【澳门内部最精准免费资料】 【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
【2024年新奥门天天开彩免费资料】 【新澳2024今晚开奖资料】 【4949cc澳门正版资料】
上一条新闻 下一条新闻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陈米麒

3秒前:课堂上女老师并不多讲,就是让大家听雅乐。

IP:35.86.9.*

唐蓬·斯里皮帕特

6秒前:”啊!

IP:74.73.4.*

李燕飞

6秒前:《礼记》有一篇叫《乐记》,其中讲到“礼乐皆得”,“礼”和“乐”的真谛都得到了,那么就是一个有德之人,“谓之有德”。

IP:51.90.9.*

九派新闻APP介绍

APP图标

新澳门六开最新资料查询APP名:九派新闻

版本:V3.21.618

更新时间:2024-09-19 16:18

新澳六开合历史纪录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新澳门期期精准一肖一码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如果连“音”都不懂,那怎么讨论“乐”呢?

黄大仙100%最准一肖一码APP介绍

APP图标

澳门三肖三码精准100%-码APP名:九派新闻

版本:V1.36.121

更新时间:2024-09-19 22:13

澳门天天彩免费资料大全免费查询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澳门最快最精准资料大全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乐”是“德之华”。

香港今晚六给彩号码822日APP介绍

APP图标

香港内部马料免费资料安卓版APP名:九派新闻

版本:V3.65.144

更新时间:2024-09-19 13:20

澳门资料com资料库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新澳门王中王资料公开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它怎么起源的?

246天天免费资料大全+正版APP介绍

APP图标

今晚必中一码一肖100准APP名:九派新闻

版本:V4.62.344

更新时间:2024-09-19 20:23

澳门天天开彩好2024免费资料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澳门6944CC资料大全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这里,得提一提亡国之音,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新奥六开彩资料2024APP介绍

APP图标

0149355cσm查询,澳彩资料APP名:九派新闻

版本:V2.88.320

更新时间:2024-09-19 21:20

溪门精淮一肖一吗100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二四六天彩7777788888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其中有两个孔,据说测出误差几乎是零。

7777788888澳门王中王2024年APP介绍

APP图标

2024新澳历史记录APP名:九派新闻

版本:V7.84.518

更新时间:2024-09-19 14:24

香港100最准一肖一码投注技巧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澳门一肖一码期期准资料最新版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所以,看一个人的层次,只要聊上几句话就能看得很清楚,就可知道热衷什么,喜欢什么。

澳门今晚必开一肖一特APP介绍

APP图标

澳门传真免费费资料APP名:九派新闻

版本:V7.74.298

更新时间:2024-09-19 18:21

新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精准版下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最准一码一肖100%精准一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述职时要说的内容很多,其中就要展示当地流行的民歌。

澳门正版资料大全免费网址APP介绍

APP图标

澳门王中王100%资料2024APP名:九派新闻

版本:V6.63.378

更新时间:2024-09-19 14:24

澳门正版资料免费大全2021年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四肖期期准免费资料大全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人不能没有快乐,人一快乐就想跳舞或者唱歌这些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