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绘画:艺术家是人类有别于机器的最后一道防线?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0日 | 来源:影视新干线

⭐作者:罗斯·汤姆林森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552 评论:7人

【2023年澳门天天开彩免费记录】

【澳门内部最精准免费资料】

【新澳天天彩免费资料】 【2023新澳门天天开好彩】 【澳门六开彩资料查询2024网站】 【新奥精准免费资料提供】 【澳门六开彩天天免费资料大全图】 【澳门4949免费正版资料大全】 【澳门王中王六码新澳门】 【新奥全年免费资料】
【新奥彩今天晚上开奖结果查询表】 【香港最快开奖结果开奖直播】 【2023新澳免费资料大全】 【2024年新澳门天天彩开彩结果】 【新澳门正版免费大全】 【新奥门特免费资料大全】 【管家婆一肖一码100%中奖澳门】 【溴门正版资料免费更新澳门正版】

文 / 吴洪亮、费俊、唐克扬、缑梦媛

内容摘要:AI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以及惊人的发展速度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讨论。相比之下,以一个具体的、有代表性的艺术门类为立足点展开对话,或许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走向更深的层次。因此,本期[热点述评]着重探讨AI时代绘画面临的境遇及其新的可能性,并邀请吴洪亮、费俊、唐克扬三位专家进行对谈。他们具有宏阔的视野和不同的知识架构,对AI与艺术的关系有着持续的思考和理性的认知,呈现了一次难得而精彩的思维碰撞。

关键词:AI 技术思维 整体性思维 绘画的价值

北京画院美术馆对谈现场,从右至左:唐克扬、吴洪亮、费俊、缑梦媛

AI绘画:数据库、思维成像和极度传播

缑梦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本刊栏目主持):大家好,我们本期的主题是“AI时代,绘画何为?”,主要关切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绘画发展越来越迅速的当下,人的绘画该如何与之共存?出于这样的考虑,希望今天几位老师能着重谈谈对它们的理解,以及二者的关系。首先,我关注到的基本情况是,AI绘画是基于已知的数据库,在人给出一些描述性的指令或选择一些选项后,它会根据这些线索生成完整的图像。你们应该更了解一些技术前端的情况,请谈一谈。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AI人工智能技术进化得非常快,我最近注意到新发布的AIGC工具Gen2能直接生成动态影像,输入文本就能生成大片级的镜头。人工智能发展太快了,今年3月获得奥斯卡七项大奖的《瞬息全宇宙》就是运用AI视频编辑技术完成的,有了AIGC影像生成技术,可以轻松地将实拍的人迁移到AI制作的场景中,我们能够随时把自己变成任何时代的人。当然这样的技术带来的问题是让图像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之前有一个人工智能应用Deepfake,因为可以快速制作假视频而特别流行,后来因为这些假视频引起的伦理问题被迫关停了。因此,关于AI引发的技术伦理是一个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Stable Diffusion和《瞬息全宇宙》背后技术公司Runway出品的AI视频编辑工具Gen2

缑梦媛:其实这反映出AI危险的一面,那么大家觉得它的优势在哪儿?

费俊:有一种说法,传统摄影是“take a photo”,而由文本生成图片的AIGC诞生以后,摄影会变成“talk a photo”,“聊照”,或者是“think a photo”,“想照”,而不是“拍照”。

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以前绘画一定是要训练的,现在“聊”就可以完成,只要能表达出来,只要思维与表达能力足够就可以完成。人类之前费很大劲儿干的事情,后面可能很轻松就干完了,无论是思想、体力还是技术的,确实是能做到。而且这种创造,以我的理解,它是基于很强悍的传播能量,其实后面链接的一定是一个极度传播。以前画一张画不是为了极度传播,画完了给三五好友看,后来有了展览,展览有一百个人、一千个人、十万个人看,然后有了电视和网络。所以现在是传播能量在倒逼,尤其是当极度传播跟盈利关系特别紧密的时候。现在倒逼的原因是它的动能超大,进而反逼创造能力,显得我们手头掌握的技术能量弱了。很有意思,需求反推创造,这可能是我在这一轮所见到的。

运用Gen2可以将实拍影像生成为具有电影画质的角色和场景

运用Gen2可以将实拍影像生成为具有电影画质的角色和场景

运用Gen2可以将实拍影像生成为具有电影画质的角色和场景

技术思维对艺术的推动

缑梦媛:AI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

费俊:我觉得肯定会,尤其是在当前大量的数字艺术创作中,AI不只是一种工具,这一技术也在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我们现在经常用“A里A气”来描述AIGC生成的图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同的AIGC工具所生成的图像,甚至能感受到不同的工具所具有的某种美学倾向,每一个工具被投喂的数据集是有差别的,因此其生成的风格类型也是有差异的,有一些国内的工具比较擅长水墨画、二次元风格的生成,而国外的一些工具则精于魔幻、赛博风格。无论我们是否认同这些美学风格,AI技术无疑会对当代美学以及艺术创作带来深远的影响。

缑梦媛:这种阶段会对教学和研究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招收人工智能方面的博士生了。另外,AI会不会引领出一种新范式的可能性?

费俊:AI人工智能与艺术是一个非常前沿的研究方向,今天在高校中,这类跨学科的方向,很难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来教授,一种师生共同研究的模式可能更有适用性。比如我所教授的艺术与科技方向,我们更多是传授研究方法,而不是教授技法。在对新技术的认知方面,往往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展开学习和研究的。

吴洪亮:共同发展。费老师是做版画出身,我现在在编一本书初步定名叫《版画基因》,在研究做版画的人为什么都能走在各种技术前端。

缑梦媛:版画具有间接性和程序性等方面的技术特点,这些特点与AI之间存在着诸多类似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AI技术将对绘画产生怎样的影响?

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从目前的发展来看,AI和绘画依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目前我们热议的AI,只能产生类似绘画的图像,代替不了绘画本身。我们都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绘画第一包括绘画的过程,第二是有很强的物质性。

关于数字时代和物质性的关系,还有另外一条线可以说明:也就是人们开发设计软件的同时,也在研究3D打印。图像转化成实物的过程中,毕竟需要有一个现实化的工具。所以,没有能够打印油画的软件,你还很难说AI就真的是油画家了。就算将来能打印,也还不是我们大多数人认可的绘画,因为过程本身也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如果绘画就是图像直接呈现自身,至少现在的很多艺术界人士还接受不了。艺术和意义密切相关,过程也是意义的一部分,意义是有排他性的,有时候不可复制。比如,大芬村能够复制梵高的画,有时候以假乱真,并不代表梵高没有意义了,因为梵高的画的意义是排他性的,梵高一共就活那么长时间,就那么多作品,做一万幅梵高是没有意义的。艺术史本身,像我们在政治经济学里面所说的某种价值认定一样,它选择什么总有着某种作品之外的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再来一个”不都有意义。

今天讨论的话题有关“未来”,聚焦于技术的可能性,那是另一个问题。从上学时代开始,我就一直跟我的同学讨论这个“道和器”的问题,假如国人追捧技术的同时,也能够有一种配套的思维方式,也许对这个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在西方,很早以前开始讨论人工智能和艺术之间关系的时候,可能具备了这么一个批判性的思想基础,不只是“技术理性”。不管是哪个门类的艺术,都需要从一开始的手工操作,慢慢进入可以分析的技艺层面,最终通过理论对其做出反思。这其中比较难的是书法,貌似比较容易的是摄影——其实就算是摄影,人们也并不是总能分辨出每个环节的规则和逻辑——比如特定的镜头后面总有特定的意识形态,表达的方式既是技术,又是文化。我看到的情况,是大部分操弄新技术的人尚没有这个觉悟,这样不知道是我们应对技术,还是技术控制了我们。我们大多数人,只能被动成为技术扩散的渠道,不大具有剖析技术,更不要说反思技术的能力。说实话,这也是我不担心这个事情会对我们产生冲击的原因——就像一个从来都不懂得手机原理的人即使换了十几部手机都没有看到过手机的内部,如果它从来都不属于我们,那又何来“颠覆我们”的问题?

我去美国以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学会了用Photoshop,当时就跟古代工匠用锯子一样,完全还是拿手工艺的思路来理解它的作用。西方人最早有了这种发展图像工具的意识,就像电锯也要配合钳床一起使用,早就有一种想尽可能提高使用效率、让技术变得越发强大的意识。我们认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图像软件是一夜间出现的,其实不是,他们早就开始了这一步。自动生成图像的每一步思路,已经在Photoshop的动作设计、功能参数加上批处理的思想里,算法无法脱离数据存在。早在我上设计学院时,对门MIT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我们自己的学校,一直既上设计课,也研究空间形式演绎,怎样才能够从纯粹的艺术创造变成自动化的工作。回头看去,他们这套创新体系对我的启发挺大,所以我更关注“机器脑”对“人脑”的刺激,具体说来就是人工智能怎么让人变得更加聪明。至于它未来到底能干什么,暂时还威胁不到我们的生存,我大概的判断,是它还威胁不到大部分艺术家的饭碗——如果我们已经有一个饭碗的话。

吴洪亮:对于绘画,也就是人为什么画画,有一个事情是特别本质的。当然会有很多艺术发生学的说法,如果具体到这几年我在美术馆的工作,我见得最多的是古代绘画成果以及许多今天的艺术家,有些人是纯粹热爱绘画,跟AI可能永远不会有关系,他一定是拿起笔来像一个小孩似的过这个瘾,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所以画画的本质所在。如果让AI把这个事情取代了,人肯定不答应,我认为这是一定的。就像有了摄影,绘画并没有消失,今天有了AI,绘画也不会消失。绘画跟人身体的愉悦有关,是人的一种本能诉求,所以是不可能被代替的。刚才克扬兄强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价值的、是很有趣的,敲字也是过程,但跟这个过程不是一个过程。

还有一个是克扬兄提到的,我们三个肯定都是photoshop的早期用户,我跟费俊兄聊过这个事,1996年我在苹果电脑培训中心当过老师,教过Freehand、PageMaker、Illustrator和Photoshop等软件。今天这些软件里几乎只有Illustrator、Photoshop还活着,剩下的很多软件都没有了,但PS是活得最好的。算不算跟AI有关,我说不出来,但其实它们是一套思维方式。当你掌握了一个软件之后,软件自身变成一个世界,既是工具,也可以在这个世界里徜徉、探索,会编织出一堆好玩儿的事情,甚至软件的发明者都没想到。而这套软件系统就跟版画有关。

我最近为做这本版画的书,到处采访。当我采访完十位艺术家后,发现版画人的思维跟这套系统离得挺近的。比如邱志杰专门写过一个“层思维”,Photoshop就是层思维,还有整合性思维、复数性思维等。以前我认为刻好了印出来是版画家们最高兴的事,现在才知道印得特别准在技术上是最牛的,就是手工的超级准确。其实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是一样的,版画家在训练的过程中又是开放性的,多种材料、多种程序、多人组合都跟今天我们干的事情很相似。AI的完成,其实需要许多人的智慧在后面做支撑,表现的可能是一个人在敲电脑或者是在说什么,AI在出成果。远观一下,这套创作过程还挺“版画”的。

从底层逻辑到整体性思维

唐克扬: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更细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索。最近我正好给法国版画家多雷的画册写一个书评,我们熟知的很多文学作品的插图是出自他手。这篇书评中谈到了一种看待艺术创作方式的区分:一种叫作工艺,一种是现代技术。怎么解释呢?第一种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基于艺术家直觉中某些最基本的原则,像邱志杰形容的Photoshop的“层思维”。还有一种相对的思维模式,是整体性的把握,并不符合创作者的逻辑。拿多雷做个例子,这两种思维方式在版画发展史上都存在过。有些艺术家没有发展出特别复杂的创作模式,但是发展出了不太一样的鉴赏方式,或者,如何理解作品与作品关系的逻辑演算。所见未必一定等同于所做,思考跟创作的模式不完全匹配。在这方面,水彩画跟版画正好是对立的,真正的水彩画是“自动”的,那种不确定性的感觉就像“窑变”一样,是很难精确控制的。而传统的版画正好相反,是做轮廓、排线、阴影、明暗对比,尤其是铜版画、木版画很难改模糊它硬朗的笔画的边界。可是,任何一种艺术中又都同时存在两种机制:就像版画最后得到的感受不一定看得清画面微观的构造,水彩画也要有理性的格局好让大的关系趋于稳定,两种不同的、非对称的创作/感受机制由此有了彼此沟通的可能。在版画发展的历史上,有人发明了“飞尘法”,比如引入一种整体性的,某种意义上是偷了懒的一种制作方式,实际上是机器完成的,把现成的肌理嵌入画面节省创作的时间。多雷就是拒绝使用这种方法,因为他觉得不是通过手做出来的画面是不道德的,工匠对于手有一种迷信或者是自信,所有过程都要经过自己的手完成才算是自己的作品,可是艺术史的最终发展消解了这种执着的意义。

AI自动产生图像的某些逻辑与此有相似之处。我们以前认为,一位艺术大师可以把底层逻辑讨论得非常清楚,一是一,二是二,在此基础上构成一幅感受很丰富、技术很复杂的画。现在是放弃了这个追随制作的思路,人工智能的画面,其实是把很多现有的画面进行“平均”的结果,是基于它们进行统计学的计算,之后通过主观判断和用户反馈,再去选择大量结果中一些人们真的想要的东西。以前,我们总希望学生做到1+1=2,2+1=3,熟练这个最基本的过程就行了,后来发现,有些人误打误撞居然也能做出好东西来,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得出来的。过去第二种是被排斥的,老师告诫我们“艺术不能碰运气”,AI的基本逻辑是种概率的艺术,来上一万幅,中间必有一幅好画。就像印象派和文艺复兴绘画的关系,它与其说是冲击了过去的传统不如说是引入了一种重新看待传统的方式。

类似的,颠覆了以往艺术观念的摄影也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并立:一种思维模式基于摄影家的技术,还有一种基于运气。综合的结果产生了现在我们面对的当代摄影,一方面是最基本的技术,一方面是统计学的问题。就像AI绘画大师和拿着照片投影绘画的画家见了面,学会花式掷骰子的和刻苦十年功的两位艺术考生,居然坐在一起聊天了,除去伦理的问题,两种方式真正做得好的人都是少数。过去是点状思维,然后是线性思维,现在进入了一个网状思维、立体思维的时代。单纯从结果而言,你很难说清楚,谁在模仿谁,谁受了谁的影响。

机器智能与机器伦理

缑梦媛:刚才大家的讨论从层思维到整体性、综合性的思维,回到绘画这里,究竟会有什么启发?

唐克扬:上面已经提示,很多画家已经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合体了,比例多少而已。比如陈丹青推崇的木心,画的画实际上就是混合技术的版画,先做一个“自动的”效果,再在效果的基础上继续刻画,张大千也是这样。泼墨或者禅画,艺术家很多时候就是这种复合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从画家能画画的第一天就存在,只是没有大量做这个事情而已。这种所谓“智能”的艺术创生方式,跟是不是借助现代技术是两回事。算法并不是只有AI才有,人也有——算法是一个中性的名词,只是计算机的算力变得空前强大,超过了人脑所能想象的极限。

吴洪亮:我跟费老师做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他那件作品就对我启发很大。开始干活是2018年年底2019年年初,当时人脸识别还是一件新鲜事。那件作品第一是捕捉人的身份,第二是根据即时的状态在全世界找资源。寻找资源的关联性理由是不一样的,寻找的结果是完全想不到的。

费俊:人类把自己放在所有生物的顶端,并习惯于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周遭的其他物种。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挑战我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去和一个比自己更智能的物种相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技术总是被运用在某些“类人”能力方面,譬如像某某艺术家一样画画,像某某诗人一样写诗,我们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可能阻碍了我们去发现人工智能的“非类人”创造能力,一种超越人类认知范围的能力。2019年,我为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创作的作品《有趣的世界》装置二试图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和语言关联能力来创造一种由算法驱动的“非类人”交互式叙事装置。程序对成千上万的互联网街景图像进行了学习,形成了海量的“兴趣点”数据库,而装置中的网络摄像头会基于图像识别技术来识别每一位现场观众的外貌、表情和衣着的色彩等特征要素,给每个人打上分类标签,基于这个“以貌取人”式的综合认知,人工智能程序会运用具有语意关联能力的算法来为每一位参与互动的观众生成一段独特的基于虚拟地球的叙事漫游,将观众连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从算法逻辑上具有相关性的“兴趣点”,并与这些“兴趣点”中的人、物或场景建立叙事关联。在每一段叙事的生成中,程序不只是基于观众的特征匹配原则来编辑图像,它还会通过语意联想的方式来举一反三式地自我发挥,形成动态并充满“诗意”的机器图像。

费俊 有趣的世界 (二) 互动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9

这件装置中的人工智能程序会通过一个摄像头来采集现场观众的“氛围值”数据,一个人的氛围除了身份特征,还包括表情和衣服的颜色等,这些数据共同构成了一个“氛围值”。“氛围值”可能在科学家看来毫无意义,但是在艺术家看来却很重要;在数据采集完成后,程序会基于观众独特的“氛围值”来决定把观众带到地球上与之氛围相似的各种地点,展开在虚拟地球上叙事漫游。举个例子,图片中这位穿黄毛衣的中年男士,在完成数据采集后,他首先被带到一个铺满黄花的墓地,在算法看来,这个场景从色彩、氛围上跟它所认为的这个人的气质非常相似,更神奇的是,算法中的语义联想又从数据库中调入了一段掰黄花的影像,也就是说AI算法像一个机器人导演一样在编辑图像,为每一个现场的观众生成因人而异的图像叙事。机器智能所具有的一种数据学习能力,以及对大数据的快速关联能力,或许是人类智能很难企及的。

换句话说,类似这样的作品恰恰是探讨一种非拟人化的、一种和人的智能不一样的另外一种智能的存在和价值是什么。机器是否具有机器的诗意,尽管这种关联不是每次都能被人完全看明白,因为是陌生化的关联,不完全基于我们符号学的逻辑,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实验或许可以帮助拓展人类的认知和关联能力。

唐克扬:我一直在想,机器那一侧产生的经验,是不是像费老师说的可以归类于“非人”的经验——“非人的经验”终究也是一种经验。现在研究“OOO”(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强调“还原”。其实,历史上人们也曾不止一次地讨论过,即使那些特别主观的东西,比如人的情绪怎么来的,同样有各种类型的区分,只要是可以归结为类型的东西都可以计算,人类经验于是似乎变成这种算法中和物平等的一种:红色代表热烈,蓝色代表冷静,稍微复杂一点的,还有更难形容的心理类型,比如焦虑和欣悦,或者艺术鉴赏的趣味细分,比如格调是怎么来的。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以上和几个滑轮对应若干种起重机构,或者不同电路中发生了什么可以等量齐观,并没有本质区分。

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幻觉:意义永远是在人这一侧完成的。我个人认为物不存在意义的问题,同样也不存在“经验”的问题,智能(intelligence)这个词,还是得跟人有关系才能说得通,自然界不存在智能的问题。比如,现在的人看到了过去人类不可能看到的东西,比如火星的地表,可是再牛的山水画家,也无法理解那种东西对应什么样的“皴法”,面对这种新奇经验产生的错愕,不是因为宇宙本身的无限而决定,而是由人的有限所决定的。确实,一定存在某种算法,可以演绎出无穷无尽的情绪,我们之所以有一种错觉好像没有见过类似的东西,确实是另外一种新的“算法”在起作用——但是我要指出的是,这一切并不外在于人的潜力,只是大脑的大部分潜能没有被开发出来而已。机器产生的貌似无穷无尽的关联性,毕竟还有可能在“屏幕”上产生说得过去的投影。一切看上去像是机器制造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人产生的。“无穷无尽”实际上是个错觉,跟真正的自然界的结构形式比起来,我们的AI绘画还是沧海一粟。自然中本存在无数种构形,对应着难以尽言的“算法”,之所以有些产生意义是因为有限的人能接受这一部分,能解释它。超乎人类经验之外的东西,只能是让人保持沉默了。

缑梦媛:AI尚不具有自我意识,它仍属于人的智能。

唐克扬:这里我们慢慢地从技术问题转移到了技术伦理的问题。所以机器美学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美学,是人因外物产生的一种美学。之所以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只是过去没有完全成为显意识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就是全新的,更不一定是外在于人的东西。

费俊: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恰恰是如果跳出拟人化的人工智能思维,我们该如何看待“智能”。假设一个从来没有进过城的人来到大都市,来到一座大厦的门口,当他进门的时候发现玻璃门自动打开了,他会觉得这个门有灵性,有智能。今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在各种被智能技术渗入的生活环境之中,我们不会认为那个自动门是多么智能。因为我们可能觉得自动门、扫地机器人、智能冰箱这些智能硬件都是低智能,但是低智能也是一种智能,如果用社会学的角度,而不是科技界的角度,拟人的高智能并不一定比非拟人的低智能更有价值。今天我们抚摸手机的次数远远多于抚摸身边亲密的人的次数,技术已经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无缝地渗透在一起,如果把技术不仅仅当作工具来讨论,而当作一种文化来讨论,我觉得可能会得出一个不一样的技术认知,比如,我们和AI技术的亲密关系这种生存现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

吴洪亮:前段时间我看了本书,一位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跟一位日本将棋冠军讨论AI问题,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现在已经可以3D打印内脏和其他组织,在实验室初步完成。那位科学家之所以获奖就是因为在组织再生方面的成功,他原来觉得需要做五百多个排列组合,最后做到二十几个实验就成功了。所以,科学家思考这个问题的核心恰恰也是他认为这个事情世界上本来就有,只是我们不知道。

唐克扬:就是个伦理学的问题,不是纯技术,要判断哪个是你要的东西,哪个不是。

吴洪亮: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艺术,我认为一定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人感动。感动跟high是有关系的。所有跟high有关系的事,人都会感到某种兴奋或者是幸福。但是这种幸福达到一定程度或是数量之后,就会很危险!

唐克扬:智能这个词隐含一个前提,简单低等生命体的智能虽然有智能,是一种低等的不太可以比拟人类社会的智能,跟费老师说的一样,不是低科技就不叫科技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人选择的东西一定是符合人的标准的东西——这里的“人”,是一个复数的社会性的概念。

我这边刚上完一门课,叫做“智能空间设计”,空间日日都见,学生们是否理解了什么才叫智能?大多数时候不是说讨论什么才是智能,而是要想清楚什么是我们应该面对的智能,什么是不大会去考虑的智能,智能实际上是对我们共同产生意义的那部分技术。比如建设一个地下停车场,为什么不能往地下挖它个100层?大多数人回答不好这个问题,按说清华大学和每一个单位一样都不太好停车,再往地下挖个100层全校停车问题都解决了。为什么从来没人想到过这么干?很简单的答案,似乎是规划局不允许这么干。但是规划局为什么不允许?不是规划局绝对有这个权力,而是大家根据城市发展经验,做出的无声的约定。

发现技术的文化价值

费俊:艺术家深入体验并认知技术产生的文化价值是特别重要的。美术学院都有下乡写生的传统,以前通常会去边远的农村写生,因为我们认为去农村可以接近生活现场,而今天我会带着我的学生到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社区中去“下乡”写生,因为在我看来,这些由技术催生的网络空间才是最鲜活的生活现场。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只有深入社交网络中、AI社群中、AIGC的引擎中,才能更加具身性地进入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场,体验和观察当代人类的生存经验。在我看来,技术社会是当代文化最重要的显著特质之一,今天如果不能深度理解和掌握技术,一方面我们会缺失对这个时代文化认知的一手经验,同时我们也很难获得对技术进行有效思辨的话语权。

今天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参与式文化的现象,刚才两位都谈到,公众在互联网或者各种智能工具的赋能下有着强烈的表达欲,公众要参与到对于文化的“盗猎”中去,比如网络上常见的对经典文本、经典图像的“盗猎”或“篡改”行为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当代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式。某种意义上AIGC也是一种文化“盗猎”工具,因为这些具有文本或图像生成能力的工具其实都建立在对于人类已有的庞大的知识数据的“再生”,可以预见到AI会进一步推动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近几年,我和同事在央美开始了一门“参与式文化与数据叙事”的课程,通过这个课程我们观察到有大量民众把参与式文化变成了一种个人身份认同的底层需求,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非常基本的生存需求。比如杀马特文化,其实这些参与者并不把自己当作艺术家或者创作者,他/她们甚至可能也并不认为这些具有创造性的参与式行为和艺术、文化有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这些行为是一种基本的生存需要,即如何通过一种数字世界中的文化身份确立自己的存在感,对这样的生活现场的观察不仅让我们体验到充满活力的个体生存状况,也让我们学习到当代文化生成的别样方式。

吴洪亮:别以为这些东西不是艺术、文化,也就是说杀马特已经变成今天艺术创作的一种笔墨或者是材料,只是说呈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那样一张画,其实在给我们创作一种新景观。我想到上次交给《美术观察》的一篇文章,用了西川的一句诗“把竹子种在5G的时代”,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呼应克扬兄和费俊兄刚才说的,那些都不是新东西,竹子一定不是新东西,中国文化、中国画不是新东西,但是对于今天的价值是它们是矿,在5G时代能不能让它活的原因不在于矿的问题,而是我们怎么使用的问题,或者说我们怎么区别理解它的问题。AI也好,绘画也好,在用这个词去勾画一个边界,跟艺术有关系的终极目标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用什么事完成这个终极目标都成立。比如有人说我策划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里没有看出来所谓的苏州园林,但我真的在展厅里搭了一个园子的概念,只是我没有搭成大家习惯想象的那个样子,而中国园林中的借景、移步异景、虚实关系等,都做进去了。中国园林中至少对于空间和人的关系、物与物关系处理的那些能量,我做到这个展览里面了。中国画也一样,这是重要的,原始能量的思维方式和衍生方式是重要的。现在很多人忧虑的是,这样做的人少了,一笔下去能画成丰富的笔墨感觉的人少了,这事就终结了。其实一笔下去达到的目标可以用别的招式完成,甚至整个形象都可以完成。

AI对绘画的价值重塑

缑梦媛:最后还想请各位讨论的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每次变革都会使许多固有的行业发生蜕变,人工智能被认为是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代表之一。那么从这个角度看,艺术的走向是否会发生转变?比如我们可以参考的一个例子是19世纪摄影术的发明与现代艺术的发生。

唐克扬:有一种经典的理论之争:是什么导致了摄影术的出现?其实,摄影术所需求的技术条件早已成熟,资本主义的文化市场呼唤着更便捷的图像生产方式,在欧洲殖民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对于影像记录的军事和工程需求也达到了巅峰,摄影术实际上是“应运而生”,而不是单纯技术进步所独力推动的结果,即使是多雷那样的艺术家对于传统的迷恋也改变不了这种潮流。今天也是一样,某些技术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证明我们现实文化中的某些需求同样极度丰盛。现在,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想一想历史现象之间有什么可比性。之所以现在有AI绘画,因为也许个人图像生产将不再是那么专业的事情:像业余歌唱家有卡拉OK一样,AI绘画将是绘画界的卡拉OK。

费俊:今天我们彻头彻尾地进入一个文化波普时代,一个大众化的、去精英化的社会状态。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可以当15分钟的艺术家,那么按照抖音短视频的长度,今天是15秒。但是这种波普化的现象本身是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的,每个公众都有着强烈的表达欲,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观众的角色。就像我们在网络上看影片会跟着看弹幕一样,弹幕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影像阅读不可缺失的内容,就像网络新闻的用户评论已经成为新闻内容的必要部分一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内容创作也经历了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到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到AIGC(AI Generated Content)AI生成内容的演变。

技术所引发的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会给艺术实践带来哪些影响呢?第一层面从创作工具维度可以看到新媒介、新工具对于数字艺术等新型艺术形式的直接推动作用,而在传统绘画实践上,我会想到在摄影技术普及以后,我们除了采用手绘写生的方式来捕捉视觉素材,运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来采风也已经成为很多画家的常规手段。今天当我们面对AI这样一个工具,首先它可以被看作一个非常高效的搜索和调研工具,可以帮助艺术家拓展对事物的认知,在海量的数据中采集个性化的视觉素材,此外,AI工具还有可能成为为绘画拓展创意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AI在图像、风格和场景方面强大的多可能性生成能力,来拓展创意思路,为视觉实验提供更多可能性。

第二个层面是基于一种文化史的角度,AI生成图像这件事情可以作为艺术家观察的对象来看待,或者作为艺术问题研究的对象来看待。人们利用AI来生活、交往和表达等的行为,也应该被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视觉文化现象来研究。20年前,当计算机图像技术诞生的时候,有不少画家将由PS处理过的图像当作绘画的对象来描绘,在AI技术开始渗入日常生活的今天,以AI生成的图像或者其他内容作为绘画的对象应该也是一种有趣的时代回应。

吴洪亮:其实20年前有些人开始这么画,那个时候开始做PS,包括3D,很多艺术家对着做出的图像再画一遍。我一直反对,一直不理解,但最近可能有点儿改变,不太反对了。

费俊: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在记录这个时代的某种景观。

吴洪亮:这就又回到绘画了。绘画的手工性和精英性在今天的可能性之一是价值被重塑。就像美国的科幻电影中还是会回到人对冷兵器的使用,他们的解释是高科技武器是不可信的,那么仔细想想,“不可信”已经走到今天了,包括网络和数字化,最后可信的还得是动手的、有物质性的,所以绘画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机会。

费俊:一定会有,AI发展得越深入越会让我们有一个理解人本身的参照系,AI技术就像一面镜子,只在这面镜子里才能照出来什么是人性。技术所引发的内观与思辨,使我们更清晰地剥离出哪些是人性的本质,哪些是可以被数据复制的,哪些是可以被算法替代的。很多人说绘画会被AI取代,我并不认同这种极端的观点,我觉得AI取代艺术中的“行活”倒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些仅仅依靠风格化技能,缺少创造力的艺术或设计职业一定会受到强烈冲击。今天我们看到的AIGC依然需要通过文本描述来生成图像,而有价值的艺术往往是不可计算甚至是不可言说的。我坚信真正有创造力的、拥有强烈人文思想、具有人性本质特征的艺术家不仅不可能被取代,反而会在智能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些最能代表人性本质的艺术家或许是人类有别于机器的最佳样本,也可能成为人类面对AI的最后防线。(本文由录音整理,经吴洪亮、费俊、唐克扬审阅)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8期)

【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免费】 【新澳天天开奖资料大全最新】
【2024年天天开好彩资料】 【新澳天天开奖资料大全最新54期】
【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53期】 【澳门天天开彩期期精准】
【2024全年资料免费大全】 【新澳天天开奖资料大全】
【澳门内部最精准免费资料】 【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
【2024年新奥门天天开彩免费资料】 【新澳2024今晚开奖资料】 【新澳今天最新资料网站】
上一条新闻 下一条新闻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NEXT

9秒前:(本文由录音整理,经吴洪亮、费俊、唐克扬审阅)

IP:19.77.9.*

加里·扬

2秒前:我们以前认为,一位艺术大师可以把底层逻辑讨论得非常清楚,一是一,二是二,在此基础上构成一幅感受很丰富、技术很复杂的画。

IP:98.69.6.*

高珠妍

3秒前:但是这种幸福达到一定程度或是数量之后,就会很危险!

IP:41.69.4.*

影视新干线APP介绍

APP图标

2024新澳免费资料APP名:影视新干线

版本:V1.48.870

更新时间:2024-09-19 20:15

澳门今晚必中一肖一码90—20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一码中精准一码免费中特澳门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如果绘画就是图像直接呈现自身,至少现在的很多艺术界人士还接受不了。

新澳门正牌挂牌之全篇APP介绍

APP图标

2024新澳最新开奖结果查询APP名:影视新干线

版本:V3.51.873

更新时间:2024-09-19 21:15

正版猛虎报免费资料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2024新澳门正版免费资木车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美术学院都有下乡写生的传统,以前通常会去边远的农村写生,因为我们认为去农村可以接近生活现场,而今天我会带着我的学生到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社区中去“下乡”写生,因为在我看来,这些由技术催生的网络空间才是最鲜活的生活现场。

新澳门一肖一码精准资料公开APP介绍

APP图标

澳门49图库免费资料大全龙门客栈APP名:影视新干线

版本:V5.69.614

更新时间:2024-09-19 21:15

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免费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新澳门历史所有记录大全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可以当15分钟的艺术家,那么按照抖音短视频的长度,今天是15秒。

六和彩开码资料APP介绍

APP图标

新澳门六开彩开奖结果2024年APP名:影视新干线

版本:V9.12.307

更新时间:2024-09-19 20:16

新澳好彩免费资料查询302期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澳门天天好彩免费资料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绘画跟人身体的愉悦有关,是人的一种本能诉求,所以是不可能被代替的。

管家婆必出一肖一码109APP介绍

APP图标

新澳门历史记录查询APP名:影视新干线

版本:V7.47.514

更新时间:2024-09-19 16:15

新澳今晚上9点30开奖结果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澳最新开门奖历史记录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第二个层面是基于一种文化史的角度,AI生成图像这件事情可以作为艺术家观察的对象来看待,或者作为艺术问题研究的对象来看待。

新澳门内部资料精准大全有购买吗APP介绍

APP图标

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查询APP名:影视新干线

版本:V1.89.467

更新时间:2024-09-19 16:22

香港开彩开奖+结果记录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7777788888澳门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AI自动产生图像的某些逻辑与此有相似之处。

澳门内部资料最准一码APP介绍

APP图标

香港二四六开奖免费结果一APP名:影视新干线

版本:V6.45.477

更新时间:2024-09-19 21:24

澳门最精准正最精准龙门客栈免费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香港今晚六给彩开奖结果今天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我个人认为物不存在意义的问题,同样也不存在“经验”的问题,智能(intelligence)这个词,还是得跟人有关系才能说得通,自然界不存在智能的问题。

澳门二四六天天好彩APP介绍

APP图标

澳门最精准正最精准龙门APP名:影视新干线

版本:V9.76.152

更新时间:2024-09-19 17:21

2024年澳门的资料热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香港二四六开彩资料大全302期APP,可以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最新24小时热点资讯,今日最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内容创作也经历了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到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到AIGC(AI Generated Content)AI生成内容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