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妞问答

新澳全年免费正版资料自媒体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

法妞问答2024年11月18日发布777778888王中王最新: 工业40搞成“工业404”,德国工业如何跌落神坛?

作者:尹浩轩 | 责任编辑: Admin

本文点赞(41) | 阅读:(65)

【新澳新澳门正版资料】 【新澳正版资料免费大全】 【2024新澳门精准免费大全】 【新奥精准免费资料提供】 【2024新澳精准正版资料】 【2024新澳正版资料最新更新】 【2024年天天彩免费资料】 【2024澳门精准正版免费大全】 【2024新澳精准资料大全】 【2024新澳正版免费资料大全】
今日热点标题:【2024新澳门正版免费资料,2024澳门正版精准资料,新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精准版,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46,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2024年新澳门天天彩免费资料,7777788888新澳门开奖2023年,最精准澳门免费资料大全】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德国工业正在悄无声息地消亡!

今年(2024年)5月,德国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颠覆了不少中国人认知的文章。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德国是世界顶尖的工业强国,德国制造以做工精良、品质卓越闻名于世,而且在欧美普遍去工业化时,唯有德国依旧坚持工业立国,还率先提出了工业4.0计划。

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很大程度上也是向德国工业4.0计划学习的产物。

然而如今,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大部分项目都已经提前完成,更早开启工业4.0的德国却开始哀叹工业消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德国制造的崛起

今天的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欧洲工业的中心,但是事实上,德国在工业革命早期,其实是欧洲大陆上的落后生。

在18世纪英国开启工业革命,欧洲各国纷纷积极跟进时,德国却因农奴制和城邦分裂,完全不具备进行工业化的条件。

直到19世纪30年代,伴随着英法商品的大量流入,德国终于意识到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开始在工业道路上奋起直追。

一方面,德国派出技师前往英法偷师,学习英法先进技术后回国仿制,另一方面,德国加大力度推行农奴制改革,为工业化创造充足的劳动力,95%的农民在19世纪30年代“重获自由身”。

各城邦之间也加强了合作,取消了关税壁垒,并开始使用统一货币,为德国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德国开始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然而,新生的德国工业在规模和技术实力上都难以与早已形成规模的英法工业相比,生产出来的产品竞争不过对手,更完全看不到赶超的希望。

直到19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胜利,为德国的工业化带来了转机。

一方面,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携大胜之威,彻底压服了其他德意志邦国,在凡尔赛宫加冕称帝,邦国分裂这个拖了德国政治经济改革后腿重要因素从此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在战事失利的时刻,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促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尽快结束战争,答应了德国提出的苛刻条件——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

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令德国工业发展中初始资本不足的困境得到了极大的缓解,阿尔萨斯和洛林这片法国重要工业区被全盘划入德国,则是帮德国补上了不少技术空缺。

在这之后的10年里,靠着法国的馈赠,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德国工业得以迅猛发展。

同时,德国还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只是追赶英法的脚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上纠结,德国会很难超越英法。

为了实现弯道超车,德国在电气、化工等领域积极投入,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到了19世纪末,德国的工业已经能够通过价格优势,给英国造成挑战,逼得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始抵制德国产品。

不过,在这个时候,德国制造并不像今天这样,是品质的代名词。

相反,当时的人们提起德国制造,第一反应是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当时许多德国企业会给自己的产品贴上英国制造的标签)。

因此,英国对德国制造的抵制行动进行得相对顺利,完全没有今天口头喊着抵制中国制造,实际上却因为找不到同等价位、品质的代替品,对华贸易屡创新高的尴尬。

德国企业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随后痛定思痛,意识到质量是产品的核心,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也从此成为了德国制造业的核心理念。

在这之后,德国企业开始推崇工匠精神,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配合制造业发展方向,用10年时间培养出了一批德国品牌,极大地扭转了德国制造的口碑形象。

在摆脱了恶名之后,德国制造业也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和投入,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令德国制造逐渐成为了质量高、信誉好的代名词。

到了1910年,德国的工业实力已经超越了英法,但英法也不甘心把市场和地位拱手让人。

英法这两个老牌工业强国与德国这个新兴的挑战者为争夺市场和国际话语权冲突不断,终于在1914年,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作为一个长期忽视海洋的内陆国,德国的综合实力到底不如有广大殖民地支持的英法,在战争被拖成了持久战后,尽管战场上仍能勉强维持,经济却逐渐难以支撑。

随着美国加入协约国阵营,德国彻底寡不敌众,不得不认输求和。

英法在德国手上吃了这么大个亏,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德国,停战条件极为苛刻。

《凡尔赛条约》令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德国工业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不过,这苛刻的条件也引发了德国国内的仇恨情绪,这种情绪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达到高潮。

于是,在1933年,德国人民选出了极端民族主义的纳粹党上台,随后开始运转战争机器,最终在1939年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虽然这场战争的结果,德国再次失败,并且整个欧洲都在战争中化为废墟。

但是,在战争准备和进行期间,德国为了以极其有限的资源与拥有广大殖民地为后盾的英法和广袤领土为支撑的苏联抗衡,自然要将资源利用率提升到极致,德国的技术水平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等到战争结束,德国重新回到了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时,这些技术实力都化为了德国工业发展的积累。

在二战后的欧洲重建过程中,无论是联邦德国还是民主德国,恢复速度和发展情况都领先于同阵营的其他国家。

雄心勃勃的计划

然而,作为一个工业强国,德国却在第3次工业革命革命当中掉了队。

在美苏冷战期间,原子能、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这些技术起初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不过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终结,美国开始将这些技术转向民用,第3次工业革命正式拉开了序幕。

然而,此时的德国刚刚被美国用广场协议砍了一刀,虽然凭借更加丰富的金融经验多抗了一阵,又等到了两德合并,靠着东德廉价劳动力降低了制造业成本,并且还在国内扩展出了一个新市场,没有像日本那样倒下,但终归是被伤了元气。

而且,尽管两德都渴望统一,但到底分隔已久,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统一后的融合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的主要精力都花费在如何平衡两德关系,尽快渡过融合阵痛上,对于看似发展良好的工业难免有所忽略。

而企业界方面,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传统的优势并一定不会成为发展的动力,相反可能导致企业忽视甚至是抵制创新,英法就是因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在了后面。

更何况,由于德国战败国的身份,军工发展遭到了严格的限制,在有关方面的技术积累也严重不足,就算企业有心,从头开发的成本也足够令他们望而却步。

即便再退一步,不去考虑成本问题,但由于缺乏政府支持和德国人口规模本身的劣势,德国的计算机工程师数量也根本无法与中美两国相提并论。

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德国在第3次工业革命中严重缺乏建树。

在两德统一之后的10年间,由于在很大程度上错过了互联网引发的数字革命以及相关的生产力提升,德国的经济几乎是在原地踏步。

等到21世纪初,德国初步解决了国内的麻烦,转头向世界看去时,就惊讶而失落地发现,尽管德国依旧是传统制造业的大国、强国,但他们的经济与美国的差距正逐步拉大,并且还在被中国大步赶上。

更加令德国人感到恐慌的是,随着中国在产业链上的不断爬升,他们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优势,似乎也很难保持下去。

毕竟传统制造业讲究的就是一个规模效应,别说德国,就是整个欧洲加起来,也没法和中国拼规模。

眼看着再不改变,德国工业就要面临死局,一向将制造业作为立国根基,为保制造业不惜顶着资本压力限制金融扩张的德国政府坐不住了。

要说德国人也确实是足够敏锐,在中国工业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表现尚且稚弱的2006年,就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沿着传统制造业的道路发展,德国无论如何都没法与中国竞争。

竞争不过,要么变,要么死,德国肯定不想制造业死,那就只能求变了。

于是,在2006年,德国政府提出了高科技战略,随后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了工业4.0计划。

所谓的工业4.0,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结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

说得简单点,就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工业化下的个性定制。

以德国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为例,在传统制造业模式下,汽车公司为了提高效率,只会生产几种固定配置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喜欢A配置的座椅,又想要B配置才有的音响,那就只能买回来再自己改装了。

毕竟不同的配置在生产上所需零件、步骤都有微妙的区别,如果每个人都要搞个性定制,车厂就没法搞流水线大生产,那还怎么保证效率?

但是通过将信息化与机械化结合,车厂就可以通过编程识别,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满足个性定制的需求。

这确实德国制造业摆脱困境的最好办法,毕竟在规模化生产拼不过的情况下,自然只能通过个性定制提高用户体验来挽留客户。

而且,智能化一旦实现,其应用绝不止是制造业生产领域,而是会涵盖整个供应链,甚至会延伸到消费领域,这将改变现有的经济模式。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德国的计划能够如愿达成,德国将再次实现弯道超车,引领第4次工业革命。

尤其是,与美国人好炒作概念,用PPT骗投资不同,德国要务实地多,既然说了要搞工业4.0,先就建2个样板工厂作为试点,展示德国工业的未来。

因此,中国一度对德国的工业4.0计划大为紧张,生怕一不小心又被时代落下。

在德国工业4.0提出2年后,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中不少核心理念就是向德国工业4.0计划学习而来。

工业消亡的现实

然而,在德国工业4.0提出10年后,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大部分项目已经提前完成,德国的工业4.0却被搞成了工业404——别说实现智能化生产,甚至连工厂都破产了。

德国的工业4.0的两大样板工厂中,博世集团的洪堡工厂在2021年关闭,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在2023年也是大规模减产。

显然,德国是自己玩不转工业4.0,选择投子认输了。

不过,德国的工业4.0计划受挫虽然令人意外,但到底不是完全无迹可寻。

毕竟德国作为一个知名工业强国,先进发达国家,直到2017年,光纤覆盖率甚至才只有可怜的2%。

这个数据不说与中美这样在互联网革命中领先的国家相比,甚至连越南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如远矣。

这点可怜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显然不可能满足工业4.0对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的需求,德国工业4.0进行不下去实在是不足为怪。

相比之下,真正令全世界都感到意外的是,德国居然连工业都已经保不住了。

按照常理,就算德国工业4.0计划进行得不顺利,但是毕竟高端制造业的老底子还在,德国制造又向来名声在外,就算中国高端制造业兴起,德国企业也不至于没有订单,破不了产。

然而事实却并没有如人们所设想的那样运行。

近两年,德国多年来一直是整体呈下降趋势的破产企业数量曲线出现了强势反弹。

但与此同时,德国从初创企业数量却在不断减少,尤其是制造业领域初创企业数量下降幅度还要远超整体水平。

有很多人会为德国挽尊,说是问题不大,不就是企业破产数量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可10年前的德国经济表现也挺强势啊。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注意到,这一轮企业破产潮当中有一个特殊的信号。

在近两年破产的德国企业中,成立时间在8年以内的初创企业和8年以上的老牌企业的比例竟然基本能达到一半一半。

众所周知,一般企业成立后3到7年是企业破产的高发期,7年后的企业“死亡率”则会渐趋下降。

大量活过了8年这个危险线的老牌德国企业破产,标志着德国经济确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而且,一家企业能够活过7年,意味着这家企业手上确实有点东西,已经融入了市场供应链体系。

这种企业的破产,又会给德国的供应链会造成严重的打击,在同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很可能遭受连带影响,因供应链出现问题而破产。

而且,这还只是破产企业的情况,还有更多企业虽然没有申请破产,却也在悄无声息间倒闭关停。

根据德国莱布尼茨欧洲经济研究中心发表的报告,2023年,德国共有17.6万家企业倒闭,其中只有11%是破产所致。

细数下来,德国倒闭企业数量已经比新增企业还多,如果不能及时扭转这种趋势,德国一直尽力避免的产业空心化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实。

面对这种情况,已经有德国媒体开始悲观地哀叹,德国工业正在消亡。

这不免让人感到惊讶——一直以工业强国形象示人,制造业表现也确实一贯良好的德国,怎么仿佛是突然之间不行了呢?

德国制造因何沦落

想要理解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德国工业的发展因素说起。

资本从来都是哪里赚钱往哪里去的,这也是欧美普遍难逃空心化噩梦的根本原因。

毕竟金融比实业来钱快,资本当然会更加青睐金融,而欧美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很难违背资本的意愿,无法阻止金融化进程。

哪怕是工业资本,也会在全球化分工下去寻找成本最低的地方发展实业,而欧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大幅度提升,工业资本自然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而德国制造能够持续坚挺,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德国的资本家有多爱国,也不是德国的政府有多给力,而是资本综合考量之下,认为继续在德国生产符合资本利益。

这其中固然有德国政府重视制造业,愿意配合企业出台政策的缘故,更加重要的是,机缘巧合之下,在德国生产的成本竟然并不比去发展中国家生产高太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距离东欧最近的德国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机遇。

原本社会主义阵营之所以在冷战中失败,就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听信了“休克疗法”,在转向私有化的过程中缺乏过渡,让资本和寡头有太多空子可钻,令国家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东欧年轻人选择前往更加富裕发达的西欧工作,而德国作为距离东欧最近的国家,吸收了最多的东欧移民。

大量来自东欧,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移民的涌入德国劳动力市场,令德国的劳动力价格价格趋于稳定。

而对德国资本来说,更大的惊喜是,由于经济一团混乱,为了赚取宝贵的外汇,俄罗斯在向欧洲出口能源和原材料时,不得不接受欧洲给出的相当低廉的价格。

一般来说,生产所包含的成本也就是原材料、能源、劳动力、运输、推广这几个部分。

留在德国对运输和推广来说,本就是利好,俄罗斯又帮德国压低了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劳动力成本虽然比发展中国家高一些,但由于教育水平的差距,德国劳动力的质量也更高一些。

再加上德国政府重视制造业,愿意给政策支持,资本算下来觉得留下更划算,才没有外逃。

但是这些吸引了德国资本留下的因素,在默克尔任期结束,新总理朔尔茨上台后,却开始迅速崩溃。

其中,没了廉价劳动力,应该说是朔尔茨倒霉。

毕竟德国其实受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困扰很久了,劳动力很大程度上依靠外来年轻移民补充。

而这也是德国愿意大量接受难民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指望难民大量参与工作,维持社会运转,顺便压低劳动力价格。

但是现代工业对于工人质量是有要求的,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力。

默克尔时期赶上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来德国的难民大多是这些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年轻人。

而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经济搞得不行,但是他们的教育水平可不容诟病。

这一批进入德国的难民当中,有大量高质量人才,即使水平差一点的,至少也接受过基础教育,进工厂打螺丝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德国的难民政策一直相对宽松,其中未尝没有吃到了这批难民带来的甜头,希望将这种发展模式维持下去的原因。

然而他们却没想过,这种高质量移民其实并不常见。

等到这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稳定下来,国内想润能润的也都润得差不多了,新入德国的难民主要来源地变成了中东之后,德国才忽然发现,原来难民并不一定是机遇,也可能是麻烦。

这些来自中东国家的难民不像东欧难民那样,曾经受过良好的教育,许多人根本无法适应工业化场景,无法转变为劳动力。

然而出于人道主义,德国政府还不得不用纳税人的钱养着这些难民,而这又令难民们自觉有了依仗,更加没有去学习,去适应工业化,好自立更生的意愿。

这难免会引起本土居民的不满,加之中东难民与德国居民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多有冲突,难民已经由德国的机遇变成了德国的包袱。

而少了难民的补充,德国的劳动力自然会出现了缺口,这一问题在默克尔时期就已经初现端倪,只不过到了朔尔茨时期才彻底爆发。

而没了俄罗斯的廉价原材料和能源,也不完全是朔尔茨的锅。

虽然俄乌边境一声炮响,朔尔茨政府就忙不迭地跳出来对俄罗斯进行了各种制裁,但是他们一开始并不是完全心里没数。

制裁归制裁,生意归生意,制裁还是先紧着对德国影响不大的项目来,看着多实则不会令德国伤筋动骨,制裁的同时还要专门强调一下,便宜好用的俄油俄气还可以接着来。

但是,美国再工业化的进程不顺,哪怕对中国展开贸易战,对中国产品课以重税,流入中国的工业资本也不愿意回流美国。

美国将这一失败归结为国内劳动力价格过高,认为习惯了高劳动力成本的欧洲资本有可能愿意搬去美国,转而开始对欧洲动手。

眼看德国不肯放弃俄罗斯廉价能源,美国干脆直接炸了北溪天然气管道,彻底断了德国的后路。

输气管道被炸,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已经不可能继续供应,德国只好破罐子破摔,跟着全面制裁俄罗斯。

但是资本可不会在意造成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暴涨的原因到底是德国政府脑残还是美国的暗算。

他们只会为成本上涨的结果向政府抗议,要是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或者是给出令他们满意的补偿,那资本就要考虑通过跑路来降本增效了。

如果换成往届德国政府,大抵是会通过给补贴、给政策来挽留企业,然而在这种关键时刻,朔尔茨政府却仿若在梦游。

别说想办法为企业排忧解难,他们甚至还开始主动给企业插刀了。

在默克尔时期,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默克尔积极与俄罗斯和中国进行合作,顶着美国的压力也要和俄罗斯修北溪管道,与华为进行技术合作。

结果到了朔尔茨这里,别说为了企业顶住美国压力,他甚至连国内的各种动保、环保组织的压力都顶不住。

斯特拉要去德国建工厂,这对德国制造业来说本是一件好事,换做早前的德国政府,一定会积极配合。

然而在朔尔茨政府的治下,环保组织以斯特拉德国工厂破坏环境为理由,频频对该工厂发动袭击。

斯特拉德国工厂建立以来,已经遭遇了多起断电、纵火、破坏周边铁路之类的袭击,令生产建设进度严重受阻,气的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破口大骂。

然而德国政府却毫无作为,地方甚至还与前去参加“阻止斯特拉”行动的环保组织成员达成协议,允许他们搞“和平抗议”。

美国资本跑到德国,帮德国振兴工业,德国政府都不能帮斯特拉把国内环保组织给调理顺,当德国资本需要对上美国压力时,自然更是只有德国资本受伤的份。

德国要搞工业4.0,需要信息技术支持,但是德国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信息技术革命,国内的技术没法满足需求,只能从外部引进。

在默克尔时期,德国经过综合考量,认为华为的技术最符合要求,与华为展开了深度合作,德国的工业4.0很大程度上是在华为技术支持下展开的。

然而2019年,美国觉得华为的存在挑战了他们的科技霸权,开始全面制裁华为,并要求欧洲小弟们也一起跟上。

对此,默克尔政府考虑到德国制造业的需求,一直在跟美国打太极,尽量维持德国企业与华为的合作。

但是等到朔尔茨时期,面对美国的强势施压和国内被不少人怀疑为美国带路党的绿党的上蹿下跳,不知是为了权力主动配合,还是由于支持不足无力招架,总之结果是遂了美国的意。

别说与华为的合作逐步放缓、叫停,到了2024年,德国政府甚至顶着运输界、工业界、商业界的强烈反对,宣布要已经建好的华为5G设备也给拆了。

本来德国的制造业成本就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提高,政府再来给企业捅刀子,德国企业当然就受不了了。

那些家大业大,全球开花,有能力迁移的大型企业率先用脚投票,减少在德国国内的生产,将更多资本用于海外投资,以确保企业利润。

如此依赖,德国国内那些依托巨头订单成长起来的中小型企业就更是倒了大霉。

成本因原料、能源、劳动力价格全面上涨而节节攀升,再没了来自巨头的大订单,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受不起这样巨大的打击,最终撑不下去倒闭。

而这些企业的倒闭,又令德国原本完善的供应链断裂,这又会波及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同时这也给了巨头们更多出逃的理由。

就在德国巨头们心神动摇的关键时刻,美国又开始发挥坑盟友的传统,挥动哈耶克的大巴掌朝着德国扇了过来。

美国政府打着振兴美国工业的旗号,为美国产业提供大量的补贴,通过树立贸易壁垒,吸引其他国家企业到美国投资。

虽然美国这一招是无差别针对所有国家,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正在经历能源危机痛击的欧洲企业无疑最容易被吸引。

结果也确实不令人意外,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出台后,超过90%的欧洲企业都开始考虑增加在美投资甚至直接搬迁到美国。

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纷纷对此表示的抗议,但是美国毫不理会,德国也拿美国没有办法。

甚至,德国都不敢像法国那样,与美国针锋相对,在欧盟提出用《买欧洲货法案》作为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反制措施。

而这无疑会令德国企业越发失望,德国巨头们因此更加坚定了产业转移的决心。

近几年,德国企业对美国、中国的投资均大幅增加,反倒是国内的生产规模不断缩减,不断传出裁员、关厂的消息。

德国政府对此也十分着急,但是却没有有效地应对办法,只能坐视德国工业走向衰亡。

参考资料

德媒:德国工业正经历无声消亡 参考消息

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德国制造研究 冯晨迪

工业4.0:错过互联网革命的大国反思 人民邮电报

【新澳全年免费资料大全】 【2024新奥正版资料免费】 【2024新澳精准资料免费】 【2024新澳资料大全免费】 【2024正版资料免费公开】 【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供网】 【新奥天天精准资料大全】 【新奥长期免费资料大全】

下载中心

作者简介:朱学智,资深科技记者,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报道。

最新评论

小林ちゃんこちゃんこ 2024-11-17 14:14

那些家大业大,全球开花,有能力迁移的大型企业率先用脚投票,减少在德国国内的生产,将更多资本用于海外投资,以确保企业利润。

IP:52.63.1.*

晋唐叔 2024-11-17 13:17

在这之后的10年里,靠着法国的馈赠,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德国工业得以迅猛发展。

IP:67.75.8.*

廖昊 2024-11-17 15:22

等到战争结束,德国重新回到了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时,这些技术实力都化为了德国工业发展的积累。

IP:37.84.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