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官方2024年11月14日发布:孙秀玲: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五重维度
作者:Shelton | 责任编辑:Admin
本次大会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领袖,共同探讨未来科技趋势...
【新澳资料免费精准期期准】 |
【奥门123免费精准资料一大全】 |
【澳门天天开彩正版免费大全】 |
【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查询】 |
【澳彩资料免费长期公开】 |
【澳门天天六开彩正版免费大全】 |
【新澳资料最准的网站】 |
【新澳精准资料2024第5期】 |
【最精准澳门免费资料大全】 |
【2024新澳正版挂牌之全扁】 |
编者按:习近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的教育环境特殊,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特殊,因此,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做好顶层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队伍素质、加强学科建设五重维度切实推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高度、情感温度、教学广度、育人厚度和学理深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1],为做好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做好顶层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队伍素质、加强学科建设,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各族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捍卫“两个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加强党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政治高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思政课是党的政治建设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政课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的政治性,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结合新时代民族地区具体实际,高校党委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思政课改革创新,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做好顶层设计,提升思政课的政治高度。
(一)全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鲜明导向
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是民族地区高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面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的现实,高校党委要把办好思政课放在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全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来整体谋划,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清醒的忧患意识,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制,把办好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环节抓实抓好,有效防范各种错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渗透和影响,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
(二)完善体制机制,落实好党委对思政课教学的主体责任
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2]。民族地区高校党委要自觉履行好思政课的主体责任,“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把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职责,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2],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的体制机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亲自讲授思政课,联系思政课教师、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三)聚焦立德树人,落实教学目标,完善育人体系
学校党委要结合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特殊形势与任务,制定本地区、本学校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3],做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通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和思政“金课”等,搭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平台,丰富育人内涵,完善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引导学生积极为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贡献,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二、坚持守正创新,突出内容针对性,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情感温度
理论是有感召力和感染力的,正确的理论引导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条件。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民族地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4],既要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又要坚持问题导向,遵守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规律,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情感温度。
(一)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建设中,首先,要引导各族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与世界意义,着力阐明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其次,要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重点,将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等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最后,要结合“四史“教育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结合习近平心系民族地区稳定发展、情系各族人民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民族地区发展的鲜活事例,以真实可见的客观事实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背后的道理与哲理。
(二)将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地方思政课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使命,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亲自部署,推动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迎来实惠最多、发展最快时期。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将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地方思政课教学中,突出爱祖国爱边疆教育。首先,要开好地方课程。将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等融入思政课教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如新疆开设的地方思政课“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是一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化交融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疆域开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要围绕教学目标,用“接地气”的方式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全面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增强“四个自信”“五个认同”;其次,要运用整体性、系统性思维,引导各族大学生善于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问题。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巨大关怀等鲜活事例讲授给学生,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引领者,正确认识民族地区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领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最后,要将习近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青年学生的寄语融入教学。如,结合习近平给新疆塔里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分校)等高校的重要指示批示,激励青年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弘扬胡杨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培养奋斗精神,自觉为兴疆固边服务,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做好在各自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的准备,以提升新思想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三)将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融入思政课
民族地区高校处在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以民族宗教问题为借口,不断对我国民族地区进行渗透与分裂,加之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给思政课教学带来诸多挑战。首先,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特殊的区情,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教学中采取专题化教学方式,针对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潮,联系大学生关注或困惑的重大问题,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意识形态斗争和批驳错误社会思潮中进行理论辨析,在学理上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渊源,坚持以中华视野认识民族地区历史;其次,运用身边感人事例,讲好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故事,消除部分学生片面、狭隘、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认清“三股势力”的本质和危害,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最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增强课堂吸引力、感染力,引导青年学生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等重大关系,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为青年。
三、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做到“四个结合”,提升思政课教学广度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5]。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做到“四个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升思政课教学广度。
(一)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相结合,提升思政课质量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建设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首要任务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把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托教育部集体备课中心、周末理论大讲堂等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好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推动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进行教学展示交流,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共同打造思政课改革创新交流平台,推进思政课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二)与课程群建设相结合,坚持新思想领航思政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高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要求,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在本科生中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新疆师范大学于2019年10月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并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学校立足新疆地区实际,在专题式教学基础上,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地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围绕课程模块,打造了“总书记的思想”“总书记的青年岁月”“总书记的足迹”“总书记的著作”“总书记与新疆”等系列微课,实现了线上线下资源紧密衔接,该课程初步形成了“知识传授、理论武装、实践锻炼、机制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民族地区高校要学习借鉴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经验,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形式,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思政课课程群,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思政课改革创新。
(三)与理论热点相结合,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
“思政课教学既需要形式创新,更需要内容深化和学理支撑。只有讲透思政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6]。习近平指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思政课本质上是讲道理的课程,担负着引领政治方向、弘扬时代主题的重要职责。思政课要取得实效,需要教师把“大道理”讲的有理有据,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核心要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特别是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的整体性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要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中外比较、制度对比,回应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学生成长的新困惑,加强对学生政治引领和价值塑造,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知其所以必然。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满足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
(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实效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2]。社会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且可直抵人心,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要立足本地区的实际,以培养学生“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相统一为目标,坚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本地红色资源,建立实训教学研究基地,紧密结合党中央治国理政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增强青年学生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善用“大思政课”,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农村基层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从“我眼中的家乡变化”“乡村振兴”中感受中国奇迹,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展现的强大真理之光和实践伟力,深刻领悟新思想所彰显的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从而引导大学生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厚度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并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对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具体要求。切实抓好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育人工作效能提升的逻辑前提,事关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事关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事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政治标准,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党委要贯彻落实好“党管人才”的原则,强化教师政治素质,突出政治标准,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校处在意识形态领域前沿,思政课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教师要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高尚的人格魅力、扎实的理论功底,理直气壮、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学校要把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作为重要工程来抓,实施思政课教学名师孵化工程,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政课教学名师,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水平高超、业务能力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二)提高自身素质,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提出的“六个要”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到人格塑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方向明、主义真”的“经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要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旗帜鲜明而又循循善诱,以扎实的学识引导学生,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同时,更要做“学问高、德行正”的“人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5],在教学中要结合中国实际和社会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准讲深讲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让学生受益终身。新时代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教师还要进一步提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能力,提高民族地区育人质量。
(三)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机制
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是思政课质量提升的前提。“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7]。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发达省份高校相比,思政课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相对不足,“留人难,留住人才更难”成为制约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面对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新使命,高校党委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从战略上谋划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破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健全用人制度。建立思政课教师聘任与退出机制,切实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制定引人、留人、用人机制。严把质量关,对于在政治立场、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教师实施“一票否决制”;完善待遇机制。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要求,做好思政课教师人员配备与选聘、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和培训,切实落实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制定实施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采取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等形式,解决好教师职称晋升问题,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使思政课教师潜心育人;建立培养机制。着眼于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发挥好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学科骨干的培养,在思政课教师业务培训、实践研修、科研立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评估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等重要指标纳入高校领导班子考核、述职评议中,作为学校党委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的衡量标准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评价结果,形成闭环效应。
五、重视学科建设,加强研究阐释,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学理深度
马克思主义学院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基础。“2016年至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7]。新时代,加强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利于构建既能坚守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又能契合民族地区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维护国家统一、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一)明确学科方向,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领航地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立足特殊区情,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突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研究鲜明学术特质;明确研究方向,整合学科团队,以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为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为核心,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着眼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以服务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着力点,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整体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建设。
(二)坚持“学科与教学”并重,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动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8]。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推进学科建设同思政课教学双向互动,在制定学科规划时注重学科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按照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在设置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时要考虑与各门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将教学创新研究、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作为研究方向,进一步形成学科+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专业+研究平台的模式,促进学科与教学的有机统一,通过这一模式的有机运行,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从而为思政课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科和研究平台支撑。
(三)注重研究阐释,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了广阔的研究平台。“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1]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深度,要求教师不仅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还要有深厚的学术研究能力,要善于研究问题并进行清晰的学理阐释,把道理讲到学生的心坎里,用真理的力量打动人心。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还不同程度存在部分思政课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不强,科研动力和能力不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提出,“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等,鼓励教师围绕教材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9]。民族地区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高度重视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搭建研究平台,广大教师要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动力,关注社会现实,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服务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善于将理论体系转化为生动的教学体系,坚持用学术讲道理,用学理讲真理,用真情讲信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深度,促进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2019-08-14.[3]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2020-12-18.[4] 中共教育部党组.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J].求是,2020,(17).
[5]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2022-04-25.[6] 刘建军.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N].人民日报,2019-05-14.
[7] 数读:教育系统如何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03/t20220317_685097.htm,2022-03-17.[8] 陈占安.关于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6).
[9]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的通知[EB/OL]. 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8/content_5661767.htm,2021-11-30.(作者:孙秀玲,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2024年天天彩免费资料】 | 【今晚澳门天天开彩免费】 | 【2024澳門資料免費】 | 【2024新澳最精准资料】 | 【澳门一码一肖一待一中今晚】 | 【新奥最精准资料大全】 | 【澳门正版资料大全免费网】 | 【2024澳门天天六开彩免费】 |
推荐文章
民主党内部分析败选原因:拜登退选太晚、哈里斯政策失误、白人女
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J]....
最前线|加拿大政府又下禁令,狂奔的TikTok再蒙阴影
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7]。...
打工人午休,流行去新中式推拿店“回血”丨南财号联播
要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旗帜鲜明而又循循善诱,以扎实的学识引导学生,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
“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78期: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8/content_5661767....
最新评论
徐为平 2024-11-13 22:18
关于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思考[J].
IP:78.93.9.*
陈爽 2024-11-13 20:18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到人格塑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方向明、主义真”的“经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
IP:87.55.8.*
迪米特尔·多切诺夫 2024-11-13 19:14
gov.
IP:32.39.5.*